李渊:隋末“反卷激励天花板”!认贡献不认出身
李渊打下霍邑后开始论功行赏,军吏一开始觉得“奴隶参军的,不能跟普通百姓(良人)享受一样的赏赐”,想搞区别对待。李渊直接否定:“战场上箭雨石头飞,哪分什么贵人和贱人?论功劳的时候,凭啥搞等级差异?都得按实际功劳给赏赐!”
之后他召见霍邑的官吏和百姓,慰问赏赐的标准跟之前拿下西河时一样,还挑选当地精壮男子参军。对于关中地区想回家的士兵,李渊干脆给他们都封了五品散官(荣誉官职),放他们回去。有人劝他“这么封官太滥了,会不值钱”,李渊却反驳:“隋朝就是因为抠门,舍不得给功臣赏赐,才丢了人心,咱们咋能学它?而且用官职收拢人心,比派兵硬打划算多了,这账还算不过来?”
【管理智慧】
一、李渊的“公平赏勋逻辑”:不是圣母心,是“战场认贡献,不认出身”
军吏想把“奴隶”和“良人”的赏赐分开,李渊却坚持“一视同仁”,核心不是没原则的好心,而是算透了“打仗靠所有人拼命,寒了基层的心就没人卖命”。这放到现在职场,就是“反卷的公平激励”——不看岗位高低、出身背景,只看实际贡献,比搞等级歧视管用10倍。
1.“战场无贵贱”:拼命时不分你我,赏功时也不能分
奴隶参军跟良人一样扛枪挡箭,要是赏功时区别对待,奴隶会觉得“再拼命也得不到认可”,下次打仗肯定不卖力;良人也可能觉得“靠出身就能占便宜,不用真努力”。就像现在公司里,仓库分拣员和运营主管一起熬夜赶大促,分拣员还提了“货物分类优化”的建议,要是只给主管发奖金,分拣员下次肯定不会再主动出力;
2.“公平是凝聚力胶水”:一碗水端平,大家才愿意跟着干
李渊刚起兵,实力还弱,最缺的就是“人心齐”。要是赏功搞区别,不仅霍邑的士兵会寒心,以后再想招兵都没人来。就像现在创业公司,刚起步时要是只给核心团队发期权,基层员工啥都没有,用不了多久基层就会流失,团队散了再厉害的核心也没用;
3.反隋之弊:隋朝抠门还搞等级,李渊偏要“拆门槛”
隋朝不仅赏赐少,还爱按出身定功劳(贵族哪怕没干活也能领奖,平民拼命也没份),最后士兵不想打仗、百姓不想拥护。李渊反着来,就是想告诉所有人“跟我干,只要有功劳,不管你以前是啥身份,都能得好处”——这一下就把隋朝失去的人心抢了过来。
当代案例:电商公司“分拣员和主管同获大奖”,基层积极性直接拉满
某电商公司大促期间,仓库分拣员老王为了加快发货,自己画了“货物分区地图”,还教同事“按订单区域打包”,让分拣效率提高了40%,没出现一笔超时单。结果评“季度之星”时,HR一开始想“主管才该评,分拣员只是基层”,CEO却想起李渊的思路,直接拍板:“老王和主管一起评,奖金一样多——主管统筹得好,老王提的方法更关键,缺了谁都不行!”
颁奖时,CEO还特意说:“咱们公司没有‘基层就该少拿奖’的说法,谁能解决问题、出功劳,谁就该得赏。” 从那以后,仓库的基层员工都主动琢磨效率优化,甚至有人主动报名去支援其他部门,公司大促的发货时效连续三个季度行业第一——这就是李渊“公平赏勋”的现代版:不搞出身歧视,基层的贡献一样值钱,团队才能拧成一股绳。
二、李渊的“大方授官逻辑”:不是官太滥,是“用‘荣誉 实惠’收心,比打仗省钱”
有人觉得李渊“给想回家的士兵封五品散官”是“滥发官帽”,其实他算的是“人心账”:给个荣誉官职,士兵回家有面子,还会跟老乡说“李渊大方”,相当于免费帮他做宣传;要是硬留士兵,不仅会逼得人逃跑,还可能激起反抗,得派兵镇压,反而费钱费力。这放到现在,就是“用低成本激励换高口碑,比硬管划算”。
1.“留不住人就送‘体面’:好聚好散,还能赚口碑”
关中士兵想回家,是因为思乡,硬留只会让人反感;给个五品散官,士兵回家能跟人说“我跟着李渊打过仗,还封了官”,既保住了士兵的面子,又让他成了李渊的“宣传员”。就像现在公司里,员工因为家庭原因要离职,老板没扣工资,反而给了“优秀员工”证书和一笔感恩奖,员工走后不仅没说公司坏话,还介绍朋友来应聘——好聚好散,反而能攒下好名声;
2.“反隋的‘抠门病’:隋朝舍不得给,我偏要‘大方给’,反差感才吸人”
隋朝连正经功臣的赏赐都抠,李渊却连想走的士兵都给官,一对比,大家就会觉得“跟着李渊有奔头”。就像现在某奶茶店,别家都只给员工底薪,这家却给“满勤奖 工龄补贴 员工免费喝奶茶”,虽然成本多了点,但员工流失率比同行低50%,还吸引了很多人来应聘——大方不是傻,是用小成本换“人愿来、人愿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