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盛瑞:明朝 “工程降本天花板”!修宫殿省90万两,反套路破潜规则,每步都在省钱
嘉靖年间修三殿,有块中路台阶石长三丈、宽一丈、厚五尺,朝廷派顺天等八府两万民夫,造“旱船”(类似大型平板车)拉运。还派府县官员监督,每里挖一口井给旱船浇水润滑、供人解渴,花28天才运到京城,官民总花费超11万两银子。
到了万历年间重建两宫,要运同样的大石,御史还想按老办法征调民夫。工部郎中贺盛瑞却采纳主事郭知易的建议,造了16轮的大车,用1800头骡子拉运,22天就到了京城,花费还不到7000两。他还造了100辆四轮官车,找家境殷实的人家认领,负责拉运木石,按天给骡子算运费。每辆车造价100两,每年从运费里扣20两,五年就能扣回成本 ——官银没损失,还没折腾百姓。
破“旧料无用论”:石础一凿变新,内监哑口无言
慈宁宫有20多个旧石础,贺盛瑞让人运到工地,太监们立刻炸锅,说“这是旧的不能用”。贺盛瑞怼回去:“石头哪有新旧一说?凿一凿就新了!出了事我担着,不连累你们!” 太监们没话说,旧石础顺利用上。
设“诱饵换材料”:用黑城砖套话,沟岸用石省15万两
献陵山沟两岸原本用砖砌,山水一冲就垮,年年修年年坏,纯浪费钱。贺盛瑞想改用石头,可太监们常年靠采购青砖捞好处,坚持要按老规矩来。
贺盛瑞找工地的“作官”(技术主管)聊天:“这沟岸怎么才能耐用?”作官说:“得用黑城砖,再灌灰浆。”贺盛瑞故意说:“黑城砖有的是,太监们怎么不拆个两三万来用?”作官说 “不敢”,贺盛瑞摆手:“你就说,出了事我兜着。”
作官跟太监一说,太监们虽疑惑,但贪念动了心,真拆了2万黑城砖。过了阵子,贺盛瑞拉着太监到沟岸尽头:“这儿以前用的是黑城砖吧?”太监说 “是”。贺盛瑞补刀:“山水一冲砖就垮,砌了有啥用?不如用石头。”太监急了:“陵山的石头谁敢动!”贺盛瑞笑了:“沟里的浮石,本来不就要清走疏流吗?”太监早中了“拆砖”的圈套,没法反驳了。
之后贺盛瑞规定,每天五更点名时,工匠每人带一块30 斤的石头来,没几天就堆够了石料。原本估摸着要20万两买砖,改用石头后,花费还不到5万两。
省“人工往返费”:借近村壮丁,千把块搞定万斤石
坟顶有块万斤重的石头,石匠说 “得500人才能抬起来”。贺盛瑞一算:从京城调人,来回50多里,就用一会儿,给工钱不划算,不给又说不过去。他干脆找附近村子的壮丁帮忙,每人给3文钱,总共花了不到1000文,石头就稳稳归位了。
撕 “官窑垄断”:民瓦又好又便宜,省2000多两
神宫监修造,按规矩用官窑瓦,可官窑瓦又黑又差,每片要1分4厘;民窑瓦又白又结实,每片才3厘。太监们常年靠官窑吃回扣,根本不想用民瓦。
贺盛瑞亲自去神宫监,问太监:“这监修多少年了?” 老太监说“30多年”。贺盛瑞说:“30多年就漏成这样,不是因为瓦又薄又差吗?” 太监说“是”。贺盛瑞偷偷运了1000片官瓦、1000片民瓦,做上记号混在一起,然后请监工和管事太监来选瓦。
太监们一致说 “白的好”,拿起来一看,全是民瓦。贺盛瑞说:“民瓦又好又便宜,为啥非要用官窑?”太监们扯 “祖宗旧制”,贺盛瑞直接放狠话:“祖制用官窑,是因为官窑比民窑好,不是让你们拿公款买破烂!我正想写奏折,刚好请你们当证人。”
太监们怕了,找贺盛瑞求情,从“全用官窑” 降到“各用一半”,贺盛瑞都不答应。最后太监们只能妥协,用了20 万民瓦,光这一项就省了2000多两国库银子。
激“人工效率”:多抬一筐加2文,半天干完三天活
给金刚墙填土,原本只有20多个工人,两人抬一筐,得干三五天才完。贺盛瑞下了个令:“多抬一筐土,加2文钱,用红木屑做记号,绝不赖账。” 工人瞬间干劲拉满,不到一天就干完了。
戳“虚报伎俩”:卤簿维修从1万两砍到1000两
锦衣卫要修“卤簿”(皇帝仪仗),报上来要1万两银子,贺盛瑞觉得太离谱。监工太监把 “损坏的部件” 送过来,贺盛瑞一看就笑了:“这是当官的怕你精明,故意搞的小动作,好让奏折里的话显得真实。不然驾阁库没着火,铜带怎么会焦?旧部件该腐烂,怎么会像刀切一样整齐?”
太监按这话质问那些官员,还说要参他们一本。官员们吓得跪地求饶,最后修卤簿只花了不到1000两,仪仗还跟新的一样。
留“临时建筑”:席殿不拆给工人,省料又得人心
永宁长公主出殡,按规矩要搭300多间席殿和群房,出殡后太监们会全拆走。贺盛瑞让人找空地搭,用揪棍横穿杉木的绳眼埋进地里,席子用麻绳连起来。工人都笑他 “多此一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