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嘏:交朋友、选搭档别只看“名气”,人品和底色才是关键
何晏、邓飏、夏侯玄(字太初)三个人都想跟傅嘏交朋友,可傅嘏始终不答应。这三人没办法,就托荀粲去说和,荀粲对傅嘏说:“夏侯太初是当下的杰出人才,他都主动对你虚心示好,你却一直不乐意。你们要是能交上朋友,就能结成好关系;要是合不来,反而会闹矛盾。你们俩都是贤才,不如和睦相处,这对国家也是好事啊——当年蔺相如主动让着廉颇,就是这个道理。”
傅嘏却毫不客气:“夏侯太初野心大又爱瞎操心,还特别会拉拢虚名,就是那种靠花言巧语能把国家搞乱的人。再看何晏、邓飏,他俩虽然想做事,却性子急躁;懂的东西多,却抓不住重点;表面上贪求利益,内心又没分寸、管不住自己;还喜欢听附和的话,讨厌不同意见,话多还嫉妒比自己强的人。话多容易惹麻烦,嫉妒别人就没人愿意亲近。在我看来,这三个人根本不是什么贤才,都是品德有问题的人!躲着他们都怕惹上灾祸,哪还能跟他们交朋友啊!”
后来的事果然像傅嘏说的那样——这三个人最终都因为自身问题倒了大霉。
延伸对比:选对“依附对象”太重要!蔡邕踩坑,韦忠避险
其实类似的道理,早就有例子:蔡邕接受了董卓的征召,最后没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韦忠拒绝了张华的举荐,反而避开了灾祸。这说明,有学识、有德行的人,在选择“跟谁合作、依附谁”这件事上,千万不能马虎!
冯梦龙点评:傅嘏的厉害,在于“不被虚名骗,只看真品行”
别人都觉得夏侯玄三人是“贤才”,想撮合傅嘏跟他们交好,傅嘏却能透过“杰出人才”的虚名,看穿他们的致命缺陷——野心大、性子躁、没分寸、爱嫉妒。他不被“搞好关系对国家好”的大帽子绑架,坚持不跟“败德之人”来往,本质是懂得“远离烂人才能避祸”。
对比蔡邕和韦忠的结局,更能看出傅嘏的清醒:跟错人、依附错对象,哪怕自己有才华,也可能栽大跟头;而选对立场、拒绝错的人,反而能躲开灾祸。
【管理智慧】
一、傅嘏的“识人避坑术”:不看“光环”看“本质”,三句话戳穿“伪人才”
傅嘏拒绝这三人,不是“高冷”,是看透了他们的“败德本质”——这些人表面有“杰士”“名士”的光环,实际藏着“坑人属性”。就像现在职场里,有人顶着“大厂背景”“销冠经历”的光环,实际爱画饼、甩锅、妒贤;商业里,有人打着“行业龙头”“资源广”的旗号,实际没底线、拖欠款项。傅嘏的智慧,就是不被表面光环骗,专盯“人品和行事本质”。
1.夏侯玄:“志大心劳 虚誉”= 表面光鲜的“人设党”
夏侯玄“能合虚誉”,说白了就是“会立人设,没真本事”——天天喊着“要干大事”,实际没做成过啥,还靠名声圈粉。现在这种人也不少:比如职场里的同事小李,总说“我要搞个大项目,能让公司利润翻倍”,天天跟领导吹,却连个初步方案都拿不出来,还拉着你“一起干,成了分你功劳”,结果项目没影,他还把“没成”的锅甩给你“不配合”。
当代案例:职场“人设党同事拉你搞项目,最后你背锅”
小杨顶着“前大厂项目主管”的光环入职,天天在办公室吹“我之前带的项目流水过亿”,还拉着我一起做“新用户增长项目”,说“成了咱们都能升职”。我当时差点答应,还好老同事劝我“别跟他混,他之前在大厂的项目,实际是团队其他人做的,他就挂了个名”。
后来小杨拉了另一个同事小张一起干,项目没做两个月就黄了——小杨根本没规划,还天天请假,最后跟领导说“小张执行力差,拖了项目后腿”。小张不仅没升职,还被领导批评,差点丢了绩效奖。这就是傅嘏说的“虚誉之人”:表面光环亮,实际会坑人,跟他走近就是“找罪受”。
2.何晏、邓飏:“躁 博而寡要 妒前”= 急躁又爱坑人的“搅局者”
何晏、邓飏“有为而躁”“妒前无亲”,就是现在说的“急功近利还见不得别人好”——做项目没耐心,总想一步到位,还见不得同事比自己强,动不动就给人使绊子。这种人就像商业里的合作方:跟你合作时,天天催“赶紧推进,别耽误”,却不做前期调研,项目出问题就甩锅给你;还见不得你跟其他合作方来往,怕你比他赚得多。
当代案例:商业“急躁合作方坑你,项目黄了还甩锅”
老周开了家设计公司,跟一家“号称快速出成果”的营销公司合作,对方老板就是“何晏式”的人:天天催“3天出10套方案,客户等着呢”,老周团队熬夜做出来,对方不审核就发给客户,结果客户不满意,说“方案没贴合需求”。
对方老板不仅不反思自己“没给清楚需求”,反而跟客户说“设计公司没理解透,拖延了时间”,还扣了老周的设计费。老周最后不仅没赚到钱,还差点丢了客户——这就是“躁 无底线”的坑:跟这种人合作,不仅做不好事,还得背黑锅。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