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皇甫郦:对付“不安分的人”,别等“走流程”,该硬气时要硬气
孙坚曾在张温手下参与军事。张温用诏书召见董卓,董卓过了很久才来,说话态度还特别傲慢。孙坚上前悄悄对张温说:“董卓犯了大罪,还敢这么嚣张说大话,他心里肯定没把朝廷放在眼里,应该以‘召见不按时到’的罪名,按军法杀了他。”张温没听,后来董卓果然变得专横跋扈,没人能控制住他。
皇甫郦:劝皇甫嵩讨董卓,可惜被“讲规矩”耽误
中平二年,董卓被任命为并州牧,朝廷下诏让他把兵权交给皇甫嵩,董卓拒不服从。当时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也在军营里(边批:这小伙子有眼光,能用),他劝皇甫嵩说:“现在朝廷政事混乱,天下人活得苦不堪言,能让天下转危为安的,只有您了。如今董卓接到诏书要交兵权,却上书请求自己留着,这是违抗命令;又借着京城混乱的理由,犹豫着不肯前进,这是心怀不轨。而且他凶狠暴戾、没人亲近,将士们也不真心归附他。您现在是元帅,靠着国家威严去讨伐他,对上能彰显忠义,对下能除掉祸害,这可是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大事业啊!”
皇甫嵩却回答:“擅自下令虽然有罪,但擅自杀人也有责任,不如把这事明明白白上奏朝廷,让朝廷来裁决。”(边批:这时候还说这种讲规矩的话,根本没用)于是皇甫嵩上书把情况报告给朝廷。皇帝只是责备了董卓几句,董卓反而更怨恨皇甫嵩;等到董卓掌控朝政后,皇甫嵩差点被他害死。
冯梦龙点评:看这两件事,才明白哥舒翰杀张擢、李光弼斩崔众,是真有大魄力、大见识!事迹见《威克部》。)
哥舒翰当年直接斩杀不听命令的张擢,李光弼果断处死违抗军令的崔众,都是在看到隐患时立刻出手,不被“规矩”“人情”束缚。对比张温、皇甫嵩的优柔寡断,才知道这种“该断就断”的魄力有多重要——要是他们能像哥舒翰、李光弼一样,早点除掉董卓这个隐患,后来也不会有董卓乱政的灾祸。
孙坚和皇甫郦的智慧,在于早早看清董卓“不服管、会作乱”的本质,知道对付这种人不能“讲情面”“走形式”。可张温怕“杀错人”,皇甫嵩怕“担责任”,都错过了除掉隐患的最佳时机。
生活里遇到“故意挑衅、不守规矩”的人,别总想着“忍一忍”“等别人解决”;职场上碰到“不听指挥、心怀鬼胎”的同事或下属,也别被“流程”“人情”绑住手脚。该警告就警告,该出手就出手,不然等对方坐大,麻烦只会更大。
【管理智慧】
一、孙坚:早看出董卓是“定时炸弹”,张温却“怕炸不敢拆”
孙坚当年在张温手下当参谋,有次张温用朝廷诏书召董卓来议事,董卓磨磨蹭蹭半天才到,见面说话还拽得二五八万,一点没把张温和诏书放眼里。孙坚一看这架势,赶紧凑到张温耳边小声说:“董卓本来就犯了大罪,现在还敢这么狂,谁知道他心里憋着啥坏水?不如就以‘接到诏书不按时来’为理由,按军法把他斩了,绝了后患!”
结果张温怂了:“董卓手里有兵,万一杀了他乱起来咋办?还是算了吧。”没成想,后来董卓果然越来越嚣张,把持朝政、废立皇帝,把东汉搅得稀烂,张温也没逃过,最后被董卓找借口杀了——孙坚早把“炸弹”的引线指出来了,张温却因为怕麻烦不剪,最后被炸得粉身碎骨。
当代案例1:职场“领导不敢开掉刺头老员工,最后团队被搞垮”
公司有个老员工老周,仗着自己入职早,天天迟到早退,还在背后吐槽领导、挑拨同事关系。新领导小李刚上任,有人劝他:“老周这号人就是团队毒瘤,早点按公司制度开了,不然其他人都跟着学坏。”
小李却犹豫:“老周懂点老业务,开了怕没人接;而且他资历老,闹起来不好看。”结果没几个月,团队里好几个年轻人跟着老周摸鱼,项目进度拖了又拖,客户投诉一大堆。最后老板不仅把小李骂了一顿,还让他自己收拾烂摊子——小李就像张温,明知道“刺头”是隐患,却怕得罪人、怕麻烦,最后把整个团队都拖下水。
当代案例2:商业“老板不敢终止坑人合作,最后被对手抄家”
老吴开了家设计公司,跟一家印刷厂合作,结果印刷厂总“偷工减料”:印出来的海报颜色不对,还总延期交货,好几次让老吴的客户不满意。老吴的合伙人劝他:“这印刷厂根本不靠谱,赶紧终止合作,找别家!不然客户全跑了。”
老吴却舍不得:“跟他们合作三年了,换厂家得重新对接,太麻烦;而且他们报价低,换了怕成本涨。”结果没过多久,印刷厂不仅把老吴的设计稿偷偷卖给竞争对手,还抢了他两个大客户——老吴这才后悔:“当初要是听劝早点断了,也不会被坑这么惨!”这跟张温“留着董卓”一模一样:怕麻烦、贪小利,最后吃大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