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默:“改恶规别硬拆”,用“找替代方案”比“极端对抗”更有效
宋朝有个规定:沙门岛(流放罪犯的地方)接收的罪犯有固定名额,官府只给三百人的口粮。要是罪犯数量超了,不仅粮食不够吃,而且岛上地方小也容不下。
以前只要人数超额,官府就会把多出来的罪犯扔进海里淹死。寨主李庆任职期间,就这么杀了七百多人。
马默担任登州知州后,对这种残酷的弊端深感痛心,于是重新制定了流放海岛的规则。他向朝廷提议:“朝廷既然赦免了这些人的死罪,把他们流放到这里,现在又把他们扔进海里,显然不是朝廷的本意。以后要是人数超额,恳请挑选那些流放时间长、到了岛上后没再犯过错的人,转移到登州本土关押。”
宋神宗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立刻下诏批准,还把这个规定定为永久制度。从那以后,很多罪犯的性命都得以保全。
马默原本没有子女,后来梦见东岳使者传达上帝的旨意,说因为他改变沙门岛罪犯处置方式的善举,特意赐给他一儿一女。后来他果然生下了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冯梦龙点评:既保住了罪犯的性命,又变相劝人在流放后别再作恶,这真是菩萨一样的慈悲心肠,有古代圣贤的遗风!
面对“超额就扔海”的残酷旧规,马默没放任不管,也没激进推翻制度,而是用“挑善者转移”的柔性办法,既解决了“粮少地狭”的实际问题,又守住了“不滥杀”的底线。他的做法不仅救了人,还通过“选无过错者转移”的规则,间接引导罪犯改过自新,比单纯的“严惩”更显人文关怀。
马默的智慧,在于看透“旧规的问题是‘处置方式残酷’,而非‘流放制度本身’”:他不否定“沙门岛流放”的规则,而是针对“超额处置”这个痛点,设计出“转移善者”的替代方案,既让朝廷容易接受,又切实挽救了性命。很多时候,面对不合理的旧规矩,别只想着“彻底推翻”,先找能解决核心问题的替代办法,反而能更顺利地推动改变,实现多方共赢。
【管理智慧】
一、马默的“改规逻辑”:不硬破规则,不搞极端执行,找“第三条路”保人命
马默没说“废除沙门岛定额”(硬破规则会得罪朝廷),也没像李庆那样“硬杀超员犯人”(极端执行缺德),核心是找到了“规则和人情的平衡点”:
-守规则:没突破“沙门岛300人定额”的底线,朝廷的制度框架没乱;
-给出口:把“超员的老实人转移到登州”,既解决了“岛上装不下、没粮吃”的问题,又没杀人,等于给犯人留了条活路;
-顺人心:朝廷本就不想“滥杀”,马默的方案刚好符合“仁政”的初衷,神宗自然愿意批。
这就像“公司规定‘部门最多10人’,超了不是裁员,而是把表现好的调去其他缺人的部门”——不违制度,不伤人,还能解决问题。放到现代场景(机构资源有限、规则刚性但执行残忍),这个逻辑就是“遇到‘规则卡死人’的情况,别选‘硬执行伤人’或‘硬破规则乱套’,先找‘折中出口’,让规则变灵活,还能保住人”。
当代案例1:救助站超员,不赶流浪汉,联系社区分流,冬天没冻死人
去年冬天特别冷,某城市的流浪人员救助站按规定只能住50人,结果一下子来了70多个流浪汉,要是按“老办法”,可能就得把多的人赶走,大冷天的,在外头很可能冻出人命。
救助站站长学马默的思路,没赶人,反而做了两件事:
1.筛“老实人”:先问清楚,挑那些没酗酒、没闹事,只是暂时没地方去的流浪汉;
2.找“转移出口”:联系周边社区的闲置活动室(比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白天没人用),跟社区商量“白天让流浪汉在活动室取暖,晚上再回救助站挤一挤”,还协调志愿者给大家送热粥、旧衣服。
就这么一来,没违反“救助站50人定额”的规定(晚上还是控制在50人以内),也没让流浪汉冻在外面,整个冬天没一个人出事。要是当时硬赶人,不仅缺德,还可能被媒体曝光,反而丢了救助站的名声——马默的“找出口”,本质就是“不把人逼到绝路,规则也能守”。
当代案例2:企业部门超编,不裁员,调岗培训,保住员工饭碗
某制造公司的生产部门按编制只能有80人,结果因为之前赶订单招多了15人,订单结束后,HR本来想“裁员15人”,但又怕员工闹事,还影响团队士气。
生产总监学马默的招,跟HR商量出了个方案:
1.选“靠谱员工”:从15人里挑那些干活认真、没犯过错的,优先考虑;
2.找“接收部门”:联系公司的物流部、质检部(这两个部门正好缺人),把挑出来的12人调过去,剩下3人安排去参加“技能培训”,培训完再分配到其他缺人的岗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