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时来:“临危别乱阵”,用“抓细节 敢担当”比“蛮干硬守”更有效
嘉靖年间,倭寇作乱,郎、土等各路援军赶到。负责统筹的吴总臣迟迟没安排犒劳,士兵们群情激愤、大声喧哗。等援军到了松江,巡抚让推官吴时来负责安置和犒劳事宜。
吴时来先摸清了援军乘船来的水路,在福田禅林外搭建营地。他让土司带领的援军先按队伍整好队形,由船夫引导进入营地,按顺序领取犒劳物资。这样既让所有士兵都得到了公平的待遇,又没造成物资浪费,各营士兵都服服帖帖,没再闹事。
这些外来援军一向凶悍,甚至会像倭寇一样抢劫百姓。吴时来采纳了参谋的建议,先用好话稳住援军首领,再抓住抢劫的人严肃处置,直到抗倭结束,再也没人敢胡作非为。
冯梦龙点评:吴时来在松江抵御倭寇时,还多次用巧妙的办法化解危机,留下不少亮眼战绩。
1.放民众入城,解避难难题:倭寇攻势逼近时,成千上万的百姓逃来城下想进城避难。有人提议关闭城门不让百姓进来,吴时来却下令全部放行,还在城里找空闲地方安置他们,避免百姓流离失所。
2.开闸排秽,防疫情蔓延:城里空间小、人口多,环境污浊引发了瘟疫。吴时来立刻打开四座水关,让运送柴米的船只在返程时,把城里的垃圾污物运出去,很快控制了疫情。
3.以弩守缺口,破攻城危机:第二年四月,倭寇突然攻城,天降大雨,城墙西南角塌了十几丈,人心惶惶。吴时来撤走了所有驻守的士兵,只派几十个弓箭手守住缺口。总臣觉得太危险,吴时来说:“地上全是泥沼,倭寇根本爬不上来。”最终果然没出意外。
4.拆屋筑栅,护修城进度:之前进城的百姓在城墙边搭了草棚居住,吴时来担心倭寇用火箭点燃草棚,就赶紧让人拆除,还悄悄在建筑材料上记下百姓的姓名。夜里他挑选士兵,把这些材料运到城外做成木栅,保护修城墙的人。士兵们吓得腿软不敢去,吴时来亲自骑马冲向南门,士兵们才跟着行动,天亮时木栅就搭建完成,三天后城墙也修好了。之后他又把木栅材料还给百姓,按之前记的姓名物归原主。
5.断水路阻敌,获平望大捷:倭寇知道松江有防备,就往北逃跑。吴时来建议挖开震泽的水,阻断松陵的通道。倭寇到了平望,被大水挡住没法前进,明军趁机追击,斩杀三千多人,淹死的倭寇更是不计其数。
既能搞定难管的援军,又能在守城、防疫、退敌时出妙招,吴时来是真的文武双全!
面对哗变的援军,他不用强硬手段,靠“按序犒劳”平抚人心;面对逃难百姓,他不拒之门外,靠“妥善安置”保民生;面对城墙坍塌、倭寇攻城,他不慌乱,靠“精准判断”守城池;面对战后物资归还,他不马虎,靠“记姓名”显体恤。从安抚内部到抵御外敌,从民生保障到战术指挥,每一步都想得周全、做得扎实,完全担得起“文武全才”的评价。
吴时来的智慧,在于看透“御倭不只是打仗,还要管好内部、护好百姓”:他不只盯着倭寇,还关注援军情绪、百姓安危、疫情防控这些细节;遇到危险时,他不推诿、不胆怯,亲自带头行动稳住人心。很多时候,面对复杂危机,别只想着“硬拼”,先梳理清楚内部问题(如人心、物资、民生),再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策略,同时敢于担当,才能全面化解危机。
【管理智慧】
一、搞定“援兵哗变”:不瞎给钱不硬压,靠“流程优化 公平分配”稳军心
援兵闹情绪的核心是“等太久 怕不公平”——要是吴时来像之前的官员一样“乱发犒赏”,要么不够分还得闹,要么厚此薄彼更激化矛盾;要是硬压“再闹军法处置”,援兵本来就不想好好打仗,说不定直接撂挑子。
他的聪明在于“先理顺流程,再保证公平”:摸清水路就知道援兵怎么来,设营地让队伍不散,按顺序领就没人抢——相当于“把‘乱糟糟的一锅粥’变成‘按号取餐’”,既快又没争议。这放现代就是“遇到‘资源分配乱 人群有情绪’的事,别先想着‘堵’或‘乱给’,先搭好流程框架,再保证人人有份,自然没人闹”。
当代案例:社区发救灾物资,从“抢破头”到“按户领”,流程一顺就稳
某小区遭暴雨淹了低层,社区紧急调了一批米面油和被褥,一开始没规划,居民一拥而上抢物资,有人没抢到哭,有人抢多了浪费,还差点打起来。社区主任学吴时来的思路,立马调整:
1.先查户数:统计受影响的120户,按楼栋分5个点;
2.编序号:给每户发一张领物券,上面写楼栋号和序号;
3.按序领:每个点派2个志愿者引导,按序号叫号,领完签字确认。
结果不到2小时就发完了,没人抢也没人闹,还有居民说“这样分着心里踏实”。要是还像一开始乱发,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得把居民关系搞僵——吴时来的“按序受犒”,本质就是“用流程消除混乱,用公平安抚情绪”。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