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湛:“破僵局别硬推”,用“顺势而为”比“事前商议”更高效
范湛(号希阳)担任南昌太守时,之前因为王都院(都察院官员)摆架子,府里官员拜见上司时,都得在台阶下的帐篷外面跪拜,不管刮风下雨都不能例外。
范湛想恢复过去“在帐篷内跪拜”的旧规矩。恰逢陈都院刚上任,官员们都聚集在府衙门口,准备拜见新上司。范湛一边往堂内走,一边回头对众人说:“各位今天跟着我按规矩行礼就行。”
走到堂下,他直接走进帐篷里行礼,其他官员见状也都跟着进去了——过去的规矩就这么恢复了。事后范湛退到门外,跟官员们行礼拜别,对刚才“恢复旧制”的事只字不提,大家就各自散去了。
冯梦龙点评:看似“顺手为之”,实则“谋定后动”,不纠结、不邀功才是真高明!
忍辱居士曾评价:“要是范湛在门口聚集官员时,先跟大家商量‘恢复旧制’,肯定有人附和,但也会有人中途反对说‘不行’,还有人会胆怯不敢上前,怎么可能所有人都跟着他进帐篷?大家之所以会跟着,是因为看到范湛带头走了进去,自己不知不觉就跟上了。”
“要是范湛出门后,还特意庆祝‘规矩恢复’,肯定有人议论他‘自夸’,甚至有人会在上级面前说他坏话,就算巡抚知道了,也可能心里不舒服。为什么规矩顺利恢复,上级还没察觉?因为范湛是趁新官上任的机会突然行动,后来大家又把这当成了惯例。”
“唉!这事虽小,但能看出范湛是个果断、有见识的人啊!”
范湛的智慧,在于看透“纠结‘能不能做’不如直接‘带头做’”:事前商量容易被反对声音绊住,而趁新官上任的契机带头行动,其他人会下意识跟随;事后不邀功,又避免了“出风头”引发的非议。很多时候,面对需要改变却有阻力的小事,不用反复谋划、争论,找准时机“先做再说”,反而能悄无声息地打破僵局。
【管理智慧】
一、范湛的“改规逻辑”:不搞“议而不决”,用“行动带节奏”;不做“事后邀功”,靠“默认成习惯”
范湛不提前开会、不事后邀功,核心是摸透了“改规矩的死穴——一讨论就内耗,一邀功就惹麻烦”。要是他提前跟大家商量“咱们要不要进棚子跪拜”,肯定有人说“这是王都院定的规矩,改了怕得罪人”,有人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后只会“议而不决”;要是改完后到处说“是我把规矩改回来的”,又会有人说“就他能”,甚至告到上司那“范湛不遵守旧例”,反而引火烧身。
而“带头做 不声张”,既绕开了内耗,又避免了非议:大家跟着他做,是“随大流”,不用担“抗规矩”的责;上司没察觉,是“觉得本该如此”,不会觉得“有人故意改例”——这才是“改不合理规矩”的高阶玩法:不纠结、不折腾,悄悄把事办了。
1.当代案例:职场改“站着开会”规矩,主管带头坐,不讨论就落地
某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组,前组长定了个“每周一早上站着开1小时会”的规矩,美其名曰“提高效率”,结果大家站得腿酸,发言也不敢多聊,反而效率更低。新主管小李想改回“坐着开会”,但没提前跟大家说。
周一开会时,正好部门总监来旁听,小李没等大家站好,直接搬了把椅子坐下,还笑着说:“站着开会大家都紧绷,坐下来慢慢聊,思路更清楚,总监您也坐。” 一边说一边给总监和其他同事递椅子。同事们一看“主管和总监都坐了”,也跟着坐下,没人提“前组长定的规矩”。
开会时大家放松多了,还聊出了两个优化方案。事后小李没提“是我改的规矩”,大家也慢慢习惯了坐着开,连总监都觉得“坐着开会更高效”。要是小李提前问“咱们改坐着开会好不好”,肯定有人说“前组长定的,别瞎改”,最后改不成;反而“带头做”,没人犹豫,规矩就改了。
2.当代案例:社区改“快递必须去物业拿”规矩,经理直接装柜,不邀功就服众
某小区前物业定了个破规矩:居民拿快递必须去物业办公室,而且周末物业不上班,快递堆在门口没人管,居民怨声载道。新物业经理小张想在每栋楼楼下装快递柜,却没开业主大会讨论(怕有人说“装柜费钱,最后还得摊到物业费里”)。
趁业主代表来物业谈“绿化问题”时,小张直接拿出快递柜的安装合同说:“咱们跟快递柜公司谈好了,每栋楼楼下都装,下周就施工,以后大家不用跑物业,24小时都能拿快递,费用我们物业跟公司结算,不用大家加钱。” 业主代表一听“不花钱还方便”,都点头同意。
快递柜装好后,居民们只觉得“新物业办事靠谱”,没人知道是小张主动推进的——要是小张提前开大会讨论,肯定有人反对“怕加物业费”,反而拖很久;而“先做了再说”,大家尝到甜头,自然没人反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