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真卿:“止纷争别硬压”,抓“利益痛点”比“空讲道理”更有效
鞠真卿担任润州知州时,遇到百姓打架斗殴的情况,除了按规定追究他们的斗殴罪,还额外下令:让先动手的人拿出钱,赔偿给后还手的人。
小人们大多舍不得钱,更不甘心把钱输给自己的对手。从那以后,就算天天发生争执,双方也互相盯着,没人敢先动手——毕竟谁先动,谁就得掏钱,实在不划算。
冯梦龙点评:王石屏治“骡夫”,用的也是鞠真卿这招,抓准“怕损失”的心理就好办!
王石屏(号都初)刚担任建宁县令时,去拜见知府。知府提醒他:“县里有很多‘骡夫’,特别难管,你要多上心!”王石屏答应下来,却不知道“骡夫”是什么。打听后才知道,这伙人就像吴地的“打行天罡”——有钱人家都会养几个,不管官司对错,只要靠他们打架打赢就行,普通百姓都被他们欺负得没脾气。
王石屏立刻贴出告示严厉禁止,规定只要打官司时有人动手,一定宽恕被打的人,加重处罚打人的人。百姓们都把“打人”当成禁忌,“骡夫”没了用武之地。才一个月,这种恃强凌弱的风气就消失了。这其实和鞠真卿的智慧是一样的。
鞠真卿和王石屏的智慧,在于看透“人怕实实在在的损失,不怕空洞的警告”:鞠真卿用“先动手罚钱”戳中“惜财”的痛点,王石屏用“打人重罚”掐断“骡夫”的“用处”——比起反复说教、强硬禁止,找准对方最在意的利益点下手,反而能让“别动手”的规矩落到实处。很多时候,想制止不良行为,别只靠“喊口号”,从利益角度设约束,效果会好得多。
【管理智慧】
一、鞠真卿的“钱治斗殴逻辑”:不劝架,靠“增加动手成本”断念想
鞠真卿不跟打架的人“讲大道理”,反而用“掏钱”当杀手锏,核心算透了“普通人的软肋——怕吃亏,更怕给对手占便宜”。以前治斗殴,要么劝“别打了”,要么两边都罚,结果没人怕;但让先动手的“给对手送钱”,等于把“动手”和“双重损失”绑在一起:动手=挨法律罚 给仇人送钱,怎么算都亏,自然没人敢先伸手。
放到现代场景(社区邻里冲突、职场口角、校园小摩擦),这个逻辑就是“对付‘谁先动手谁占优’的小冲突,别只靠嘴劝,要给‘先动手’加成本——让动手的人不仅没好处,还得吃亏,比啥道理都管用”。
当代案例:社区“抢健身器材打架”,物业用“掏钱罚”让没人敢先动手
某老小区的健身区就那么几台器械,每天早上老人都抢着用,经常因为“谁先占着”吵架,甚至推搡动手。物业之前天天派人劝“大家互相让让”,根本没用——谁先抢着谁用,劝了也白劝。
后来物业学鞠真卿的招,贴了个通知:“以后再因抢器材吵架动手,先动手的不仅要给对方道歉,还得掏200块‘误工赔偿’(比如对方因为吵架没锻炼成、气得血压高),还要在业主群里公开检讨。”
结果没几天,抢器材的少了,就算有人吵得脸红脖子粗,也会互相瞪着眼“谁都不敢先推一下”——有次张大爷和李大爷又吵起来,张大爷手都抬起来了,突然想起“先动手要掏200块还得检讨”,立马把手缩回去了,嘴里嘟囔“我让你,我不跟你一般见识”。要是还像以前一样只劝架,俩大爷早推搡起来了,说不定还得闹到医院。
二、评注里的“王石屏逻辑”:治打手,靠“严罚动手者”让打手没市场
冯梦龙评注里的王石屏刚任建宁县令时,知府就提醒他“县里多‘骡夫’,难管”。王石屏一开始还不知道“骡夫”是啥,后来才搞明白——就是当时的“专业打手”:有钱人家会专门养几个,不管打官司有没有理,只要对方不服,就让“骡夫”去打架撑场面,普通老百姓根本惹不起。
王石屏没跟“骡夫”硬刚,反而贴出告示:“以后不管啥纠纷,只要有人动手打架,不管谁挑的事,一律重罚动手的人,被打的人就算有错也从轻处理。” 这一下,“骡夫”彻底没了用武之地——雇他们的人一算账:“本来想让他们打架赢场面,结果他们一动手,我还得跟着被罚钱,这哪是撑场面,是找罪受啊!” 不到一个月,建宁养“骡夫”的风气就没了。
王石屏的逻辑和鞠真卿本质一样:都是“增加动手的‘连带成本’”——鞠真卿是让动手者“自己掏钱”,王石屏是让“雇动手者的人”吃亏,最后都让“动手”变成“不划算的事”。
当代案例:校园“小团体打手”,学校靠“严罚连带”让打手散伙
某中学有几个“小团体”,会找低年级学生“收保护费”,要是不给,就让团体里的“打手”去堵人、推搡。老师之前找“打手”谈话,没用——他们觉得“帮大哥出头,特有面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