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璋&罗通:“制强者别硬碰”,先“抓软肋”再“给退路”更高效
王璋:单骑“敲警钟”,借“收护卫”解危局
王璋是河南人,永乐年间担任左都御史。当时有人告发周王府要谋反,皇上想在周王行动前出兵讨伐,就这事询问王璋的意见。
王璋说:“现在没任何证据,讨伐他师出无名。”皇上反驳:“兵贵神速,等他带兵出城,就没法收拾了!”王璋回应:“依我看,不用兴师动众,我请求去处理这件事。”皇上问:“那你需要带多少人?”王璋答:“只要三四个御史随行就行。但必须有皇上的敕令,任命我巡抚当地,才能行事。”
皇上立刻让学士草拟敕令,王璋当天就出发了。黎明时分,他直接赶到周王府。周王又惊又慌,不知道他来干嘛,只好把他请进偏室,问他来意。王璋说:“有人告你谋反,我是来处理这事的!”周王吓得当场下跪。
王璋接着说:“朝廷已经派丘大帅率领十万大军过来了,我觉得你谋反没证据,所以先来给你透个信。你打算怎么办?”周王全家围着他哭个不停。王璋说:“哭没用,得想办法打消皇上的疑心。”周王说:“我实在想不出办法,全靠您指点!”王璋说:“你把王府的护卫兵权交出来,这事就结了。”
周王立刻照做,王璋赶紧通过驿站把消息上报朝廷。皇上特别高兴,王璋随后下令:“护卫军三天内不撤走的,立斩!”没几天,护卫军就全散了。
罗通:抓僭越“留余地”,借“还礼器”化矛盾
罗通以御史身份巡查四川,蜀王是藩王中最富有的,出门时用的车马、仪仗,竟然违规模仿皇帝的规格。罗通心里想约束他,却没硬来。
有一天,蜀王路过御史台,罗通突然派人把蜀王违规使用的仪仗没收了。蜀王一下子没了气焰,又怕又慌。四川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来见罗通,问他怎么回事,还说:“听说蜀王犯的错可能要受重罚,现在该怎么办啊?”罗通说:“确实是这么回事,你们也帮着想想办法。”
第二天一早,官员们又来问,罗通说:“简单,你们悄悄跟蜀王说,就说他用的那套黄屋车、左纛旗,本来是玄元皇帝庙里的礼器,现在只是还回去而已。”(边批:让蜀王自己找台阶下,自己化解问题)玄元皇帝是唐玄宗巡蜀时为老子建庙供奉的称号。
蜀王照这个说法做,事情果然顺利解决,之后他也收敛了不少,再也不敢违规用仪仗了。
不“靠权势压人”,用“借势 给台阶”控藩王,比硬刚更显智慧
王璋抓准“周王怕被讨伐”的心理,借“十万大军”的威慑逼他交兵权,既没动刀兵,又解决了隐患;罗通抓准“蜀王怕担僭越罪名”的顾虑,借“还礼器”的说法给他台阶,既纠正了违规,又没激化矛盾。他俩都没靠“硬怼”,而是顺着藩王的“怕”和“面子”做文章,既达成目的,又留了余地,比单纯靠职权压制高明太多。
王璋和罗通的智慧,在于看透“藩王有势力但也怕追责”:不跟他们比权势,而是先点出他们的“致命问题”(谋反嫌疑、僭越之罪),再给他们“安全解套”的办法(交兵权、还礼器)。很多时候,面对比自己有势力的人,别只想着“对抗”,先找到对方的顾虑,再留一条体面的退路,反而能轻松达成目的。
【管理智慧】
一、王璋的“软平叛逻辑”:不派兵,靠“借势施压 给生路”破局
王璋不请兵、只带几个御史,核心是算透了“周王的软肋”——他不是真要谋反,是被举报后慌了神,怕皇上动杀心;要是真派兵,周王可能会“破罐子破摔”真反,反而难收拾;而“借十万大军的势吓他,再给‘献护卫’的生路”,等于既让皇上看到“周王服软”,又没把周王逼到绝路,两边都能下台。
放到现代场景(比如企业处理“疑似贪腐高管”、社区应对“违规大户”、职场调解“疑似结党同事”),这个逻辑就是“遇到‘有嫌疑但没实锤’的问题,别先想着‘硬查、硬罚、硬压’,可以‘借更高层的势施压,再给对方留个台阶’——硬刚容易逼对方反抗,软处理反而能让对方主动配合,还不激化矛盾”。
当代案例:企业查“疑似贪腐总监”,不报案反给路,轻松收权
某集团市场部总监老杨,被人举报“私吞推广经费,跟供应商有利益勾结”,但没找到实锤。CEO想直接派审计组严查,HRD却学王璋的招:“不用兴师动众,我去跟老杨谈,带两个HR就行,您先跟我演个戏——就说‘集团要派第三方审计查所有部门经费,重点查市场部’。”
HRD找到老杨,先“借势施压”:“杨总,总部刚说要派第三方审计来,专门查推广经费,听说有人把您给举报了,审计组肯定会重点盯您这边。”老杨脸色一下就变了。HRD接着“给生路”:“不过我跟CEO提了,要是您主动把‘供应商合作的决策权’交出来,再把最近半年的推广经费明细整理好,审计组可以先不查您,只查部门其他同事——这样您既不用担风险,也不丢面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