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纮&苏颂:“遇乱别跟风”,越慌越容易中“圈套”
杜纮:不“搅扰搜城”,让妖言盗徒“自露马脚”
杜纮担任郓州知州时,曾有人在城角竖起旗帜,上面写着妖言,还约定要发动叛乱。州里的百姓都吓得不轻。
没过多久,城外的草场大白天突然起火,和旗帜上预言的事正好对应,百姓们更恐慌了。有人建议在城里大肆搜捕可疑人员,杜纮却笑着说:“这正是坏人的奸计!他们就盼着我乱搜乱抓,搅得人心惶惶,好趁机闹事,我怎么能中他们的圈套?这些人没什么真本事!”
没过多久,官府就抓到了盗贼——正是那些散布妖言的坏人,最终把他们处死了。
苏颂:不“避火乱逃”,让驿舍危机“平安收场”
苏颂升任度支判官时,曾护送契丹使者,在恩州驿站住宿。半夜驿站突然起火,身边的人都劝苏颂赶紧出去避火,他却不同意;州里的士兵想冲进驿站救火,他也不许,只让驿站的守卫士兵灭火。
起火初期,恩州城里一片混乱,有人谣传“契丹使者出事了”,连赶来的救兵里都有人想借着混乱生事。多亏苏颂始终镇定不动,才没让局势失控,最终平安化解了危机。
不“被恐慌带节奏”,用“稳”破“乱”,比急着行动更重要
杜纮看透“搜城会帮坏人造势”,硬是按兵不动,等坏人自己暴露;苏颂明白“逃或乱救会激化矛盾”,坚持稳住局面,避免谣言发酵。他俩都没靠“强硬手段”,只凭“不慌不忙”就化解了危机——比起“一遇事就急着行动”,这种“先辨明圈套,再稳守阵脚”的定力,才是真本事。
杜纮和苏颂的智慧,在于面对混乱时,没被恐慌和他人的建议带偏:先看清“混乱背后可能有阴谋”,再选择“不行动、稳局势”的策略,反而让坏人的计谋落空。很多时候,遇到突发乱局,越急着“解决问题”越容易出错;先稳住自己,看清本质,才能找到破局的关键。
【管理智慧】
一、杜纮的“反套路逻辑”:不被“搅局计”牵着走,越慌越容易中圈套
杜纮不搞“全城大搜”,核心是看透了“坏人的目的——不是真要作乱,是想借‘搜查’搅乱民心”。要是真按他们的预期,派兵挨家挨户查,百姓会更怕“是不是要打仗了”,甚至可能有人趁机抢东西、传谣言,反而让小事变大事。这放现代场景里,就是“遇到有人故意搞小动作 造谣(比如社区有人贴匿名信 故意破坏),别慌着‘大动干戈’,先想‘对方是不是盼着你折腾’,越冷静越能拆局”。
当代案例:社区“匿名信 垃圾桶被翻”,物业不排查,蹲点抓出搅局者
某小区接连发生两件事:一是有人贴匿名信,说“小区有小偷,专偷老人退休金”;二是好几栋楼的垃圾桶被故意打翻,垃圾撒了一地。业主们慌了,纷纷让物业“全小区装监控、挨家排查可疑人员”。
物业经理没急着答应,反而觉得“有点怪”——小偷不会还特意贴信提醒,垃圾桶也不会平白无故被翻。他没搞大排查,反而让保安“悄悄蹲点,盯着贴信和翻垃圾桶的地方”。没两天,保安就抓到了人——是之前因为“物业费涨价”跟物业闹过矛盾的业主,想借这些事让物业难堪,逼物业降物业费。
要是物业真搞全小区排查,不仅会花不少钱,还会让业主觉得“小区真不安全”,甚至可能有人因为被排查心生不满,反而中了搅局者的圈套。
二、苏颂的“稳场逻辑”:不被“突发状况”带偏,越乱越要控节奏
苏颂不让“避火”“派兵救火”,核心是算透了“两个风险”:一是“外交风险”——要是自己慌着跑,或让州兵冲进去,契丹使者会觉得“你们是不是想趁机害我”,容易引发外交纠纷;二是“内乱风险”——救兵要是冲进来,人多手杂,说不定有人会借“救火”故意找事,比如跟契丹人起冲突,最后没法收场。这放现代场景里,就是“遇到涉及外人(客户、合作方)的突发状况,别慌着‘避险’或‘大动干戈’,先控住节奏,别让小意外升级成大麻烦”。
当代案例:公司接待大客户,会议室着火,负责人稳场避免合作黄了
某科技公司接待一个重要的外地客户,准备在会议室签合作协议时,会议室的空调突然短路着火,冒出黑烟。手下人慌着喊“快带客户出去”,还想打电话叫消防。
负责人却拦住了:“别慌!先让行政拿灭火器过来,其他人别围着,跟客户说‘就是小短路,很快就好’。” 行政很快用灭火器灭了火,负责人笑着跟客户说:“抱歉让您受惊了,这空调刚检修过,没想到出了点小问题,咱们换个会议室签协议,那边都准备好了。”
客户没觉得“公司管理乱”,反而觉得“负责人很冷静,靠谱”,顺利签了协议。要是当时慌着带客户跑,或叫消防来,客户会觉得“你们连基本的安全都没做好,怎么合作”,这单生意很可能就黄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