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绪:“怕风险”干不成事,“有担当”才能破局
明孝宗时期,云南的思叠(少数民族首领)不服朝廷管辖,当地官员提议出兵征讨。兵部尚书马公上奏:“现在朝廷内外疲惫困顿,灾害又接连发生,怎么能调动军队呢?应该派京官去劝谕他。”
倪文毅公反驳:“用兵的道理,是不能把实力不足暴露出来。按您的说法,岂不是向天下示弱,还会让思叠觉得我们好欺负吗?派京官劝谕确实好,但要是劝了不听,就没别的办法了。不如先派有威望的地方高官去,他大概率会主动归顺;等他不服,再议征讨也不晚。”
朝廷于是选定参议郭绪和按察副使曹玉前往。十多天后,两人抵达金齿。参将卢和率领军队,驻扎在距离思叠盘踞地还有两天路程的地方,先派人拿着文书去劝谕,结果派去的人都被扣押了。卢和撤军到千崖,遇到郭绪,说了情况,还告诫他别逼近思叠的地盘。
郭绪说:“我受国家恩惠,报答的机会就在现在。按你说的做,我作为臣子的气节何在?当年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都能活着回来,何况这些夷人比不上匈奴!就算我回不来,也是分内该承担的事!”有人调侃他:“苏武去的时候是黑头发,回来成了白头发;您现在已经是白头发了,难不成要黑头发回来?”郭绪脸色严肃,没搭理这话。
当天,曹玉借口生病不肯前进,郭绪独自骑马,带着几个人出发。十天后到了南甸,山路险峻没法骑马,他就劈开荆棘徒步走,还靠绳子拉着往上爬。又过了十天,到了一片大沼泽,戛都的土官派大象拉的车子来接他,他就乘着象车继续走。路上雾气重、脚下全是沙子,又滑又看不清路,郭绪却走得更坚定。再走十天,到了孟濑,距离金沙江只有三十里。
郭绪派官员拿着文书过江,把朝廷招抚的意思告诉思叠。夷人互相看着惊叹:“中原的官员竟然能到这里来!”随即调派几万夷兵和象马,连夜过江,到了郭绪的住处,用长矛强弩把他团团围住。有个翻译哭着报告:“贼人打算过几天就烧杀咱们!”郭绪呵斥:“你敢挑拨离间吗?”接着拔剑指着他说:“明天过江,再敢说这种话,就斩了你!”
思叠看了文书,里面把利害说得很清楚,又听说郭绪意志坚决,就派几个酋长来接受指令,还送了当地特产。郭绪把礼物全退了,要求和思叠当面谈。见面后,郭绪先肯定思叠过去的功劳,再说明他的冤屈,最后才指责他叛乱的过错。听的人都趴在地上哭,请求归还侵占的土地。郭绪答应了,众人都磕头喊“万岁”,欢呼声传遍四方。郭绪还追问卢参将之前派来被扣押的人,思叠把人交了出来。卢和收到郭绪的消息赶过来时,思叠已经撤军、归还土地了。
冯梦龙点评:郭绪有大才,却没得到应有的奖赏
像郭绪这样有能力的人,没辜负倪文毅公的托付。但这次平定叛乱的功劳,朝廷只给他升了一级官;而那些在缅甸、罗防战役中,滥杀无辜的人,却动不动就得到世袭爵位、荫蔽后代的赏赐。唉!到了朝代后期,不仅立功的人难,就连能公正评定功劳的人也难找啊!
郭绪的厉害,在于明知前路危险,却不退缩——不管是曹玉退缩、卢和劝诫,还是夷人重兵围困,他都没动摇,靠“硬气”和“讲道理”打动了思叠。很多时候,遇到难办的事,越是怕风险、找借口,越难推进;反而拿出担当,直面问题,才有可能找到解决办法。
【管理智慧】
一、倪文毅的“战略逻辑”:不是怂,是“谈判不示弱、做事留后手”
倪文毅反对“派京官劝”“直接剿”,选“派藩臣先试”,核心是算透了“两种风险”:一是“示弱风险”——派没威望的京官,只会让思叠觉得朝廷软,更嚣张;二是“断后路风险”——劝不动就没辙,不如先派能压得住的人,不行再打,留着备选方案。这放现代职场或谈判里,就是“遇到难搞的对手(比如刺头客户、强硬合作方),别先露怯、别把路走死,先派‘能镇场的人’试探,留着后手,才能掌握主动权”。
1.谈判先“立气场”:别派“软茬”,要派“镇得住的人”
倪文毅说“不足示之有余”,就是怕派京官露怯——京官没在地方待过,不懂夷人习性,说话没分量,思叠肯定不当回事。这就像公司跟“老赖客户”谈拖款,要是派刚入职的新人去,客户只会敷衍“再等等”;要是派跟客户打过多年交道、懂合同条款的老销售去,客户才会认真对待。比如某建材公司,客户欠了50万货款不还,派新人催了三次都没用,最后派张经理去——张经理带了合同,直接说“要么这周还30万,剩下的按月还;要么咱们走法律程序,诉讼费你这边出”,客户当场就答应还款了——这就是“派对人”的重要性:镇得住的人出场,对手才不敢轻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