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岩院主僧:“横财”面前,守得住本心才是福
巴东下岩院的住持和尚,得到一个青瓷碗。他把碗带回寺院,折了花放在碗里供奉佛像,第二天碗里的花竟然满得装不下了。他又试着在碗里放了少量米,过了一晚,米也装满了碗;就算放钱或金银,结果也一样。从这以后,下岩院变得富裕起来。
住持年纪大了,有一天过江去查看寺院的田地,从怀里掏出那个青瓷碗,扔进了江水中。弟子们又惊又怕,住持说:“我死了以后,你们哪能做到谨慎自律、守住本心呢?把碗扔了,是不想让它让你们增添罪过啊!”
这件事出自吴淑的《秘阁闻谈》,吴淑是北宋初年的人。
冯梦龙点评:聚宝盆的故事,和这个青瓷碗很像
沈万三家里有个聚宝盆,功能和这个青瓷碗差不多——放进东西就能变多。明太祖朱元璋曾把聚宝盆拿去试验,没看到效果,就还给了沈万三。后来修建南京城墙时,朱元璋又把聚宝盆取来,埋在南门下面镇城,这座城门也因此改名叫“聚宝门”。
住持和尚扔了能生财的青瓷碗,不是傻,而是看透了“宝物易诱人犯错”——碗能带来财富,也可能让弟子们因为贪念迷失,最终招来灾祸。他宁愿放弃财富,也要帮弟子们避开“因贪获罪”的风险,这种“主动弃利防祸”的克制,比守住宝物更难得。
【管理智慧】
一、老住持的“扔碗逻辑”:不是傻,是“宝贝=诱惑,留着会害了弟子”
老住持扔了能“自动满物”的青磁碗,绝不是“不懂宝贝的价值”,而是算透了“诱惑与人性的死结”——这碗能生财,却也能生贪念:弟子们要是习惯了“不费力就有钱”,迟早会变得贪心,甚至可能为了保住碗、多生钱,做出违背戒律、甚至犯法的事;到时候不仅弟子们毁了,寺院的名声也会全完。他主动扔碗,是“提前掐断诱惑源”,比留着碗“护弟子”更实在。
放到现代职场或生活里,这逻辑就是“遇到‘不费力就能得好处’的诱惑(比如灰色收入、走后门的资源、能钻空子的便利),别先想着‘占好处’,要想‘这好处会不会让我或身边人犯错’——主动断了诱惑,比硬扛诱惑更安全”。
1.诱惑是“温水煮青蛙”,越贪越容易陷进去
老住持怕的不是“碗没了没钱”,是“弟子们拿着碗,从‘想要一点’变成‘想要更多’,最后收不住手”。就像职场里,有个小职员发现“报销时多填点金额没人查”,一开始只多填几十块,后来觉得“反正没人管”,开始多填几百、几千,最后被财务查到,不仅要退钱,还被开除——诱惑这东西,一旦开始贪,就很难停,早晚会栽。
2.替别人“断诱惑”,比留“好处”更像真守护
老住持扔碗,是知道“自己能守住不贪,但弟子们不一定行”,所以干脆替他们把诱惑扔了。这就像家里长辈,不会把“能走后门的关系”留给孩子,反而教孩子“靠自己本事”——怕孩子用关系走捷径,最后养成依赖,甚至因为“关系断了”而活不下去;主动断了关系,反而能逼孩子靠自己站稳。
二、当代“老住持式断诱惑”案例:不贪短期好处,提前掐掉祸根
职场和生活里,那些像老住持一样“主动断诱惑”的人,看似“扔了宝贝”,实则避开了“贪心惹祸”的坑,最后反而走得更稳。
案例1:项目经理断“回扣渠道”,不把风险留给团队
某建筑公司的张经理,手里有个“能让供应商多给5%回扣”的渠道——只要他在采购时“多关照”某家供应商,对方就会私下返钱。张经理自己从没收过,但团队里的年轻下属知道这渠道后,总劝他“反正供应商愿意给,咱们少拿点,补贴团队经费也行”。
张经理却没同意,反而直接把这渠道上报给公司合规部门,还重新制定了“公开招标采购流程”,彻底断了“私下拿回扣”的可能。下属不解,他说:“我能守住不拿,但你们年轻,万一有一天忍不住拿了,不仅你们要被查,整个团队的名声都毁了——断了这渠道,不是亏了,是帮你们避开犯错的坑。” 后来公司查合规,很多项目组因为“回扣问题”被点名,张经理的团队却没事,下属们才明白他的苦心。
案例2:校长断“后门关系”,不让学生和学校陷风险
某重点中学的李校长,有个老同学是教育局领导,能“帮成绩不够的学生‘破格’进学校”。每年都有家长找他说情,甚至想送钱,李校长一开始还委婉拒绝,后来干脆跟老同学说“以后别帮人提这事了,学校招生得按规矩来,不然对其他学生不公平,万一被曝光,学校和你都得受影响”,彻底断了这“后门关系”。
有人说他“傻,放着人情和好处不赚”,李校长却觉得:“帮一个学生走后门,就会有十个、百个家长来求,最后学校招生乱了套,教学质量也会受影响——断了这关系,看似少了‘便利’,实则保住了学校的规矩和名声,也没让学生‘靠关系进学校’后跟不上进度,反而害了他们。” 后来这所中学因为“招生公平、教学质量好”,口碑越来越好,成了家长们更信任的学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