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新世纪的种子
省城招商会上的掌声与闪光灯,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虽绚烂,却终会散去。
回到梅林县,回到各自需要直面的一地鸡毛与万丈雄心,梅家三姐妹的脚步并未停歇。
时代的馈赠给予了她们肯定与方向,但真正的耕耘,仍需一锄一犁,脚踏实地。
1999年的脚步,就在这种忙碌、充实与偶尔的琐碎烦恼中,悄然而至。空气中开始弥漫起一种特殊的情绪,既有对过往一个世纪的回顾与唏嘘,更有对即将到来的千禧年的憧憬与不安。
梅林县城里,也渐渐有了些新气象,街道两旁挂起了迎接新世纪的宣传标语,商店里出现了印着“2000”字样的纪念品,一种懵懂而热烈的期盼,在寻常百姓间流动。
除夕这天,冷空气南下,天色灰蒙蒙的,却挡不住老宅里蒸腾的热气与喧闹。
梅母早早就在厨房里忙开了,灶台上炖着咕嘟冒泡的母鸡汤,案板上堆着切好的腊肉香肠,油炸丸子的香气弥漫到院子里。周建国带着小海在贴春联,小海对红纸黑字不感兴趣,却对浆糊的黏稠度产生了好奇,用手指蘸着,玩得不亦乐乎。
小红和小艳是差不多前后脚到的,一个从超市带来了新式的速冻饺子和大瓶饮料,一个从合作社带来了女工们手工做的年糕和糖果。
老宅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但细细品味,却又有些不同。梅母指挥若定时,眼神里多了几分释然和踏实,少了许多之前的焦虑与飘忽。
小丽是最后一个到的,她的桑塔纳开进院子时,带进一股冷风,也带来了深圳特区特有的那种高效与锐气。她拎下来几个精美的礼盒,还有一台最新款的VCD机。
“妈,晚上咱们看春节联欢晚会,用这个看,清晰。”小丽一边换鞋一边说,语气是惯常的利落。
梅母围裙上擦着手出来,看到VCD机,嗔怪道:“又乱花钱!那黑白电视不看得好好的?”
“妈,新世纪了,得有点新气象。”小丽笑了笑,目光扫过院子,看到正笨拙地扶着梯子的周建国和玩浆糊的小海,看到从厨房探出头来的小红和小艳,一种暖意悄然取代了商场上的锋芒。
团圆饭摆满了整整一张八仙桌,鸡鸭鱼肉,蒸煮煎炸,是梅母操持了一天的成果,也是中国传统家庭最扎实的年味。
电视里播放着喜庆的音乐,窗外偶尔传来零星的鞭炮声——县城里已经开始试点禁燃,但总有人家忍不住偷放几个,图个响动。
饭桌上,话题自然而然地围绕着过去一年的事情展开。小红兴致勃勃地说着超市被评为“示范项目”后,来考察学习的兄弟单位络绎不绝,她正琢磨着把“梅记”的经验做成手册;“商业综合体”的地皮审批也快下来了,开春就能动工。
小艳则聊着世博会遴选的事,虽然还没最终确定,但已经是天大的鼓励,合作社的女工们干劲更足了,最近在研究将本地的一种植物染料融入“云绣”,开发更环保的产品线。
小丽听着,偶尔插几句关于电子厂技术升级的建议,或是提醒她们注意合同细节。
她的目光偶尔会掠过窗外,似乎能穿透县城的夜空,看到更远处深圳厂房里的机器和棋盘上的商战,但很快又收回,落在家人的笑脸上。
梅母听着,不停地给女儿们夹菜,脸上洋溢着满足和骄傲。那些关于大洋彼岸的纠结,似乎真的在女儿们沉甸甸的成绩面前,渐渐风化,变成了饭桌上一段可供调侃的过往。
“当初啊,你妈我就是老糊涂,光看着别人家月亮圆了。”梅母自己提起来,摇着头笑,“还是你们姐妹有主意,有骨气。这路啊,真是自己走出来的。”
气氛正好时,小梅默默地站了起来。她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印着海外大学logo的信封。全桌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在她身上。小红的心下意识地揪紧了,握着筷子的手微微用力。
她知道,那是加州一所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早在半个月前就寄到了。这些天,小梅一直沉默着,她没有再吵着要出去,但也没有明确放弃。这就像悬在头顶的靴子,不知何时会落下。
小梅深吸了一口气,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声音却异常清晰:“爸,妈,外婆,二姨,小姨……我收到录取通知书了。”
饭桌上一片寂静,连玩着浆糊的小海都似乎感应到了什么,抬起头来。
梅母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被小红用眼神制止了。
小红看着女儿,心脏跳得厉害,她等待着那个她预料之中却又害怕听到的结果。
小梅环视了一圈家人,目光最后落在母亲脸上,停顿了几秒,仿佛下定了某种决心。她将信封放在了桌上,推到了小红面前。
“但是,我决定不去了。”
“什么?”小红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猛地抬起头。
小梅的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却又带着点倔强的神情:“我想好了。出去读书,见识世界,什么时候都可以。但现在,家里更需要人。妈的超市要扩大,需要懂新东西的人。小姨的厂子以后肯定也要和国际接轨。二姨的合作社,产品那么好,不能只在县里打转……我想留下来,和你们一起干。就从妈的超市开始,我想试试看,能不能帮超市也建个网站,就像小姨说的,搞电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