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公馆晚宴上的那次“大胆”发言,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林薇看似固化的处境中,激起了微澜,也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回响。沈惊鸿那句“说得还不错”和“不是花瓶”的评价,像是一道模糊的许可,并未带来实质性的自由,却让她在别馆那令人窒息的控制中,嗅到了一丝可以有限度伸展枝叶的空气。
她不再满足于仅仅通过陈曼如和胡姐被动接收信息。沈惊鸿与王特使的博弈陷入一种微妙的僵持,表面上风平浪静,私下里关于苏家遗产分割、市场规则制定的拉锯战却从未停止。林薇深知,自己若想在这盘棋中拥有哪怕一丝话语权,就不能只做棋盘边的旁观者,必须主动去寻找能够打破平衡的筹码。
她将目光再次投向了那本已然交出、却依旧如同幽灵般萦绕在她心头的暗账。沈惊鸿显然利用它重创了苏家,但他似乎有意控制了揭露的范围,并未将其中涉及日本人的最核心、最致命的部分公之于众。是时机未到?是政治权衡?还是他另有更深层的图谋?
林薇凭借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和在苏北破译代号时锻炼出的思维模式,开始在自己的房间里,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偷偷默写、复盘那本暗账的内容。她无法记住全部,但那些关键的交易代号、金额、时间节点,尤其是与“黑货”(化学武器部件)和带有菊花纹样标记的交易对象相关的记录,被她反复推敲、组合,试图从中找出沈惊鸿可能忽略、或者有意忽略的蛛丝马迹。
这个过程艰难而危险。她必须避开别馆内无处不在的耳目,尤其是那个沉默而敏锐的陈锋。她通常在深夜进行,用最细的铅笔在随手携带的、看似是服装设计草图的本子上,用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进行记录。精神的高度紧张与体力的消耗,让她本就清瘦的脸颊更添了几分憔悴,但那双眼睛,却在疲惫中燃烧着执着的光芒。
与此同时,她更加频繁地前往“云裳”,并开始有意识地将这里经营成一个小小的、属于她的信息沙龙。她不再仅仅与胡姐和陈曼如秘密交流,也会在与那些前来定制旗袍的权贵女眷们闲聊时,看似不经意地引导话题。她会称赞某位太太的丈夫在某个领域的“远见”,会惋惜某位小姐家工厂面临的“困境”,会好奇某位夫人提到的其家族与某位日本商社代表的“偶然”会面……她像一个最耐心的猎手,编织着无形的关系网,从这些贵妇们琐碎的抱怨、炫耀和闲谈中,筛选、拼凑着有价值的信息碎片。
胡姐成了她最得力的助手。这个精明的女人,凭借着在市井底层摸爬滚打练就的生存智慧和广泛的人脉,不仅按照林薇的吩咐,继续让“小宁波”等人留意日侨俱乐部和码头的异常动向,更开始有意识地接触那些在苏家倒台后失业、或是与苏家旧部仍有联系的边缘人物,从他们那里套取关于苏家过去生意往来、人员关系的零碎信息。
“林小姐,”一次,胡姐趁着量尺寸的机会,压低声音汇报,“‘小宁波’说,这几天日侨俱乐部那边安静得有点反常,之前进出的那些生面孔都不见了,倒是巡捕房的人,穿着便衣在附近转悠的次数多了。”
“还有,我试着接触了一个以前在苏家三爷手下管仓库的老头,他喝多了抱怨,说三爷出事前,好像紧急处理过一批特别‘扎手’的货,不是往常的烟土或者军火,神神秘秘的,连他都不让靠近,直接由三爷的心腹和几个日本人接手,运走的路线……他偷偷瞄到一眼运单,好像不是往常的吴淞口,是往西边,嘉定方向去了。”
西边?嘉定?林薇心中猛地一跳。这和她默写出的暗账中,一条未被沈惊鸿重点提及的、记录着“黑货”异常转运路线的信息隐隐吻合!难道苏家和日本人在上海周边的郊区,还有更隐蔽的据点?沈惊鸿的打击,是否只触及了他们在市区的网络,而未能伤及其根植在更隐秘处的根基?
这个发现让她既兴奋又不安。兴奋的是,她可能找到了一个被忽略的关键线索;不安的是,如果沈惊鸿知情却按兵不动,其背后原因细思极恐。如果他不知情……那意味着对手的反扑可能比预想的更危险。
她将这些零碎的信息与自己默写的暗账片段反复比对、分析,一个模糊的猜测逐渐成形:苏家与日本人的合作,可能远不止于经济走私和情报搜集,他们在上海周边,或许存在着用于储存、甚至初步组装危险物品的秘密基地。而苏家倒台后,这些基地并未被完全清除,很可能被山口一郎方面紧急接管并加强了隐匿。
她需要验证这个猜测。
然而,如何验证?凭借她自己和胡姐那点微薄的力量,去探查可能存在的危险据点,无异于以卵击石。将线索告诉沈惊鸿?她无法确定他的态度,更担心会打草惊蛇,或者……被他再次“雪藏”起来。
就在她踌躇难决之时,陈曼如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关于顾言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