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惊鸿挥出的雷霆一击,精准而狠厉,如同手术刀般切开了上海滩肌体上最大的一颗毒瘤。苏家这座盘踞多年、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在舆论风暴、金融狙击与司法铁腕的三重绞杀下,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轰然倒塌。报纸的头版头条连续数日被相关新闻占据,从苏氏集团涉嫌走私、勾结日商的惊天内幕,到财政司苏明远停职接受调查的官方通报,再到苏家关联企业股价崩盘、银行账户冻结的财经快讯,每一篇报道都像一记重锤,敲打在苏家摇摇欲坠的门楣上,也敲在上海滩所有观望者的心头。
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昔日提起苏家,无不带着敬畏与羡慕,如今却只剩下唏嘘、嘲讽,甚至是大快人心的咒骂。那些曾与苏家过从甚密、倚仗其势的权贵富商们,此刻唯恐避之不及,纷纷登报声明,竭力撇清关系,上演着一幕幕现实版的树倒猢狲散。
而在这场席卷整个上海滩的风暴眼中,林薇,这位沈惊鸿先生公开的“未婚妻”,以及在此次扳倒苏家过程中若隐若现、被赋予了“功臣”色彩的女性,无可避免地被推到了聚光灯下,成为了各方瞩目的焦点。
沈惊鸿深谙舆论操控与人心安抚之道。他并未让林薇在这场风暴中完全隐匿,反而精心策划,适时地安排她以赈灾委员会执行委员的身份,高调出席了一系列旨在稳定市场情绪、安抚社会人心的公开活动——一场由上海总商会发起的慈善募捐晚宴,一次面向中外记者的新闻发布会,还有与南京方面特使的正式会晤。
镁光灯如同密集的雨点,追逐着林薇的身影。她不再是最初那个在百乐门需要沈惊鸿羽翼庇护、应对失措的孤女,也不再是苏北灾区那个不施粉黛、与灾民同吃同住、满身风尘的林委员。此刻的她,穿着由沈惊鸿指定的、顶级裁缝量身定制的典雅旗袍,珍珠耳坠与项链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妆容精致得体,举止从容不迫。她以一种符合新身份的、沉静睿智中带着恰到好处悲悯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
在新闻发布会上,她面对台下无数闪烁的镜头和探究的目光,声音清晰而稳定地讲述着苏北灾区的真实见闻,描述着灾民在苦难中的坚韧与对援助的渴望。她并未直接抨击苏家,而是巧妙地将话题引向赈灾款项监管的极端重要性,强调建立透明、高效机制的必要性。
“……每一笔善款,都凝聚着捐助者的爱心与信任;每一粒粮食,都承载着灾民生存的希望。”她的目光扫过全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我们不能,也绝不允许,任何蛀虫玷污这份爱心,扼杀这份希望。苏北的经历让我深切认识到,唯有阳光下的运作,唯有严格的监督,才能确保善举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帮助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同胞。”
她的话语,既回应了公众对苏北灾情的持续关切,又无形中将苏家案的恶劣性质与整顿吏治、打击不法、重建社会诚信紧密联系起来,为沈惊鸿此番堪称酷烈的“铁腕清洗”提供了坚实的道义支撑和舆论导向。她不再仅仅被视为依附于沈惊鸿的美丽点缀,而是开始塑造属于自己的、积极正面的公共形象——一位有担当、有见地、心怀悲悯的现代女性。
然而,只有林薇自己知道,这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涌动着何等复杂的暗流与难以言说的压力。
每一次公开露面,她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台下那些投射而来的、复杂难辨的目光——有纯粹的好奇与审视,有对沈惊鸿权势的敬畏,有对她本人命运的猜测,更有隐藏在笑容与恭维背后的、毫不掩饰的嫉妒与精明的算计。许多曾经围绕在苏婉清身边、对苏家马首是瞻的太太小姐们,如今仿佛遗忘了过往,转而对她极尽奉承讨好之能事,言语间充满了对苏家“罪有应得”的批判,以及对林薇“慧眼识珠”、“为民除害”的赞美,实则句句不离打探她与沈惊鸿关系的虚实,以及她在整件事情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这些虚伪的应酬,让她感到身心俱疲。
更让她内心深处感到不适与窒息的,是沈惊鸿那无处不在、细致入微的掌控。她的行程安排、她在公开场合的每一句发言稿、甚至她出席不同活动时所佩戴的首饰与穿着礼服的款式颜色,都由他身边的人一手操办,不容丝毫差错。她感觉自己像一件被精心擦拭、打磨、陈列在聚光灯下的珍贵展品,完美地扮演着沈惊鸿在这场宏大棋局中需要她扮演的特定角色——稳定人心的象征,道德制高点的代言人。陈锋如同一个沉默而高效的守护神(或者说最高级别的监视者),始终在她视线可及的范围内,确保她的一切言行都严格遵循着既定的“剧本”,不会偏离轨道半分。
这种被无形丝线牢牢牵引、失去自主的感觉,比在苏北直面枪林弹雨、在码头与神秘人周旋时,更让她感到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力与压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