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爱卿都猜错了呀!”李世民摇了摇头,他居然忽略掉了这位皇后。
房玄龄感慨道:“臣等一时忽略了卫思后,也是因为汉武帝的功绩太过耀眼了。”
“武帝虽然穷兵黩武,不惜民力。”
差一点也成独夫了...
“但为诸夏拓定边方,也是一大伟业了。”
李世民点了点头,“汉武骄奢成性,疲弊中国,这是他一大过也,但内兴礼乐,外开边境,制度宪章,这又是他一大功也。”
“汉朝的荣光,真是成也汉武,败也汉武。”
长孙无忌朗笑几声,接道:“臣以为,汉武帝能成就他的功绩,除了承汉室六世帝业外,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敢用人才。”
“古往今来,除了汉武帝和我贞观陛下,有几个人能明白唯才是举的道理,而又真正做到的?”
魏征眼皮子一挑,心里大骂一句:谄臣!
「刘彻登基之后,汉室依旧沿用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在当时拥趸众多,上至宗室大臣,下至民间百姓。
他想要力促新政,将大汉焕然一新的壮志总是被各路势力阻拦。
恰此时,对于拥立刘彻有大功的馆陶公主自居其功,对他大索大求,令刘彻不厌其烦。
回到后宫,又看见陈皇后同样的恃宠而骄,骄妒后宫,专横于内。
你说,刘彻心烦不?
这时去找长辈谈心的话也不现实。
因为刘彻想要推翻黄老改立儒家,但他奶奶就是黄老最大的拥趸。
刘彻的意图早就惹恼了太皇太后。
去找老娘?
他老娘可是诸夏后宫女人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批。
这时候正因初登太后大宝,还没享受够权力的滋味呢。
被景帝寄予厚望,心中有着猛虎的刘彻。
在二十多岁正是打拼的年纪,
发现自己居然成了闲人。
想一展宏图,奈何权力早就被太皇太后、太后、长公主、老臣瓜分完了。
想有贴心人贴己,奈何后宫的女人没一个懂他的,甚至他登基多年连一个孩子都未能诞下。
此时年轻的刘彻,第一次体验到孤家寡人的含义。
也正因心中烦闷无法排解,年轻的刘彻只得韬光养晦,沉湎于微行和狩猎。
一面为自己心中的抱负做初始的安排。」
秦朝
刘彻登基后的经历让秦始皇心中一时涟漪迭生,“汉武帝的早年经历居然和朕颇有相似。”
原本对后世皇帝个个带着挑剔的他,此时眼中竟泛起了一丝欣赏。
“还是得和朕学学,心中无女人,干什么都能成。”
立后多麻烦啊。
景帝时期
刘彻一脸的委屈巴巴,“父皇,你看,你儿子这皇帝当的多憋屈啊!”
汉景帝愣愣的睨了一眼猪娃子,“你什么性格为父还能不清楚?”
虽然大姐被母亲宠坏了,而母亲也向来偏执。
可刘启心底很清楚,只要母亲还在,刘彻的皇位就是稳的,任何人都动不了汉家的位置。
刘彻虽然心有大志,他也正是欣赏儿子的这个优点,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
干事太急躁了!
“年轻人就得多吃点苦头,你母亲是个明白人。”
刘启淡淡的说道。
他选择刘彻为太子的,怎么可能只是大姐的哀求和母亲的几句话呢?
王夫人比粟姬更聪明,更自知之明的脑子,也是他选择刘彻的原因。
“哎,不知道朕那位儿媳,现在在何处啊。”
「建元二年,刘彻前往霸上去祭祖,回宫时,正好顺路路过自己大姐家。
于是当晚,平阳公主就热情的招待了弟弟。
恰因为刘彻和陈阿娇结婚多年没有子嗣,平阳便想着择良家女送给弟弟。
结果刘彻一个都没看上。
晚宴时。
平阳府上的一名歌女引起了刘彻的注意。
这名公主府上的歌女便是日后母仪天下的卫子夫。
第二年,卫子夫便为刘彻诞下了第一个子嗣——卫长公主。
因为在卫子夫怀孕期间,陈阿娇十分妒忌。
馆陶公主便想为女儿出口恶气,于是策划抓捕卫子夫当时并未知名的弟弟卫青,欲将其杀害,幸而得到了公孙敖的襄助才免一死。
随着卫夫人的尊宠一天胜过一天,并为汉武帝生下三个公主。
而陈阿娇一连十余年都未能孕有一子。
而宠爱馆陶长公主的太皇太后也在建元六年去世了。
压在刘彻头上最大的山没了,大汉的皇帝在母亲王氏的退让下终于得以亲政。
元光五年,多年求子不得的陈阿娇走投无路了
她便寻人施巫蛊之邪术,期望能求得一子来改善自己和皇帝日渐疏离的夫妻关系。
然而事情暴露,
汉武帝将陈皇后废除,迁居长门宫。
元朔元年,刘彻快三十岁了
这一年的春天,卫子夫为刘彻诞下了帝国瞩望已久的皇子——刘据
卫子夫带给刘彻的惊喜有多少呢?
她不但打破了汉帝无法生育的谣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