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的通州特区交易区,张记包子铺的蒸笼刚冒起白气,铺子前就围了不少人 —— 有熟客来买早餐,也有好奇的百姓围着铺子门口的木牌打量。昨天刚挂的 “张记连锁包子铺(特区分店)” 木牌虽醒目,可不少人还是指着木牌问:“这真是京城的张记吗?别是仿冒的吧?”
张掌柜的正忙着给客人装包子,听见这话,只能停下手里的活解释:“是真的!是陛下让草民开的分店,跟京城的张记一模一样!” 可解释了半天,还是有人半信半疑,捏着包子反复看,生怕买错。
林风带着小李子来巡查时,正好撞见这一幕。看着张掌柜的满头大汗,他心里琢磨:这才开一家分店就有百姓混淆,以后开十家、百家,岂不是更乱?得给张记设计个统一的 “标识”,不管在哪家分店,百姓一看标识就知道是真张记。
“张掌柜的,别忙了,跟朕来。” 林风拉着他走到铺子旁的空地上,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个圆,“朕想给你家包子铺设计个‘logo’,就是一个统一的图案,画在招牌上、包子纸上,百姓一看就知道是真张记,再也不会认错了。”
“logo?” 张掌柜的挠了挠头,盯着地上的圆,“陛下,这圆是啥?是包子吗?”
“对!就是包子!” 林风笑着用树枝在圆上画了几道褶,“画个圆滚滚的包子,上面再画十八道褶,跟你家包子的褶一样多,这样百姓一看就知道,‘哦,这是张记的包子铺’!”
小李子凑过来,指着地上的图案:“陛下,这图案好看!比光写字清楚多了!要不咱们找工部的工匠,把这图案刻在招牌上,再印在包包子的纸上?”
“正有此意!” 林风点头,当即让人去工部请工匠 —— 特意找了之前给特区画建设图纸的年轻工匠小周,这工匠手巧,画过不少花草图案,应该能把包子 logo 画好。
没半个时辰,小周就背着工具箱来了,手里还拿着纸笔。林风指着地上的图案:“小周,你按这个样子,画一个圆滚滚的包子,上面画十八道褶,要画得像真包子一样,让人一看就想吃!”
小周赶紧点头,铺开纸,拿起笔开始画。可他平时画的都是花草、建筑,从没画过包子,琢磨了半天,才画了个圆 —— 圆是挺圆,可上面只画了三道粗褶,看起来圆滚滚、光秃秃的,活像个没开口的馒头。
“小周,你这画的是啥?” 林风看着纸上的图案,忍不住笑了,“这是馒头吧?我让你画包子,包子有十八道褶,你怎么只画三道?还这么粗?”
小周脸一下子红了,手里的笔都抖了:“陛下,草民…… 草民没怎么仔细看过包子,不知道包子有十八道褶……”
周围的人都笑了,张掌柜的赶紧拿起一个刚出锅的包子,递到小周面前:“小师傅,你看,这包子的褶是这样的,又细又匀,一共十八道,你照着画就行!”
小周拿着包子,翻来覆去地看,又用手指数了数褶,才重新拿起笔 —— 这次他不敢马虎,先画了个略扁的圆(包子蒸出来是扁圆的,不是馒头的圆球),再用细笔在边缘画了十八道均匀的小褶,还在褶的缝隙处轻轻涂了点淡棕色,像包子刚出锅的焦边。
画完后,他忐忑地递给林风:“陛下,您看这次像不像?”
林风接过纸一看,眼睛亮了:“像!太像了!就是这个样子!圆滚滚的身子,十八道细褶,还有点焦边,一看就是你家的猪肉大葱包!”
张掌柜的也凑过来,看着纸上的图案,笑着说:“像!跟我家包子一模一样!以后百姓看到这个图案,就知道是真张记了!”
接下来的两天,小周带着几个工匠,忙着给张记包子铺做统一标识 —— 招牌上除了 “张记连锁包子铺” 的字,还刻上了这个包子 logo,用红漆涂了褶,黑漆描了边,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真包子挂在门上;包包子的纸也印上了小一号的 logo,百姓买包子时,纸一展开就能看到;甚至连装包子的食盒,也贴上了 logo 贴纸。
新招牌挂起来那天,特区的百姓都围过来看新鲜 ——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指着招牌上的 logo,拉着娘的手喊:“娘!你看!上面有个包子!我要吃那个包子!”
小姑娘的娘笑着说:“好!咱们就买这个‘有包子图案’的,肯定是真张记!”
不少百姓都是冲着这个新奇的 logo 来的 —— 一个老农拿着贴了 logo 的食盒,翻来覆去地看:“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一次见包子铺把包子画在招牌上,真新鲜!我得多买两个,带回家给孙子看看!”
一个挑着担子的货郎,也凑过来买了四个包子,边吃边说:“就冲这好看的招牌,我也得尝尝!别说,味道还真跟京城的张记一样!”
没一会儿,铺子前就排起了比开业那天还长的队,张掌柜的和几个师傅忙得脚不沾地,额头上的汗都顾不上擦,嘴里却一直笑着:“陛下,这 logo 太管用了!今天来的客人,有一半是冲着这图案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