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的通州特区,交易区的摊位已经排到了马路边 —— 赵掌柜的粮铺前围满了买粮的农民,陈掌柜的布庄挂出了新到的蜀锦,茶叶商王老板正指挥伙计搭铺子的木架,连南洋来的香料商人都带着样品,在临时帐篷里和本地商户谈合作。可热闹背后,麻烦也跟着来:有布商想抢占靠近马路的好摊位,和隔壁的粮商吵了起来;还有卖水果的小商贩偷偷少称,被买主发现后闹得不可开交;更有工匠抱怨作坊区的排水没跟上,下雨天积水影响做工。
“陛下,再这么下去不是办法!” 小李子拿着一堆投诉记录,跑得满头大汗,“现在入驻的商户快五十家了,之前的临时巡查根本管不过来,摊位纠纷、缺斤短两的事天天有,再不想办法,商户们该有意见了!”
林风站在交易区的高台上,看着下面忙碌又混乱的场面,心里也清楚 —— 特区刚起步,商户来自四面八方,没有统一的管理,早晚会出大问题。他皱着眉说:“必须组建专门的管理团队,得是不贪钱、懂经商的人来牵头,不然管不好还得惹麻烦。你去跟户部、工部说,让他们推荐合适的官员。”
可推荐的结果却让林风失望 —— 户部推荐的官员,上任前就打听 “特区商户的孝敬规矩”;工部推荐的,连 “关税怎么算” 都不知道,只会说 “按祖制办”;甚至有个御史主动请缨,却张口就说 “商人逐利,得重税压制”,气得林风直接把人打发走了。
“这找个懂经商的清官就这么难?” 林风坐在管理处的临时桌前,手里翻着官员名册,越看越心烦。小李子在旁边小声说:“陛下,老奴倒想起一个人 —— 前几年从泉州知府任上退休的钱文清大人,听说他在泉州管通商的时候,既不贪商户的钱,还帮着商人解决过不少难题,后来因为不愿意跟当地豪强同流合污,才主动退休的,现在就在京城闲居。”
“钱文清?” 林风眼睛一亮,他好像在哪看过这个名字 —— 苏晴之前汇报泉州港情况时,提过这位老知府,说他懂海外贸易,还制定过不少便利商人的规矩。“快!备车,朕亲自去拜访钱大人!”
钱文清的家在京城南城的一条小巷里,院子不大,门口种着两棵老槐树,院墙爬满了牵牛花。林风上门时,钱文清正戴着老花镜,在院子里晒着账本 —— 都是他以前管通商时的记录,密密麻麻记着商户的进出货、关税明细。
“陛下?您怎么来了?” 钱文清看到林风,赶紧放下账本,躬身行礼,脸上满是惊讶。
“钱大人快请起,朕是来请您出山的。” 林风扶起他,指着桌上的账本,“听说您在泉州管过通商,懂经商,不贪钱,现在通州特区需要您这样的人来牵头管理,您愿意帮朕吗?”
钱文清愣了一下,随即叹了口气,摇了摇头:“陛下,老臣多谢您的信任,可老臣已经退休了,再说……” 他顿了顿,眼神里带着几分顾虑,“老臣之前在泉州,就是因为不愿同流合污,才不得不退休;特区现在商户多,豪强肯定盯着,老臣要是搞不好,不仅辜负陛下,还得连累家人,实在不敢担此重任。”
“钱大人,您担心的这些,朕都明白。” 林风坐在石凳上,诚恳地说,“特区是朕要搞的,目的就是让商人安心做生意,让百姓得实惠,绝不让豪强欺负商户。您要是遇到麻烦,朕给您撑腰;要是出了问题,朕一力承担,绝不会让您受委屈!”
他拿出特区的地图和政策,递给钱文清:“您看,特区现在有五十家商户,都是想好好做生意的;朕还派了禁军保护,不让水匪、地痞捣乱。您只要带着团队,制定规矩,处理纠纷,确保商户公平经营就行 —— 这不仅是帮朕,也是帮那些想好好做生意的商人,帮天下的百姓啊!”
钱文清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商户标记,又翻了翻政策条款,手指轻轻摩挲着 “免税两年”“严禁刁难” 的字样,眼神渐渐亮了。他想起在泉州时,商户们被豪强压榨的苦,想起自己想为商人做事却处处受限的无奈,心里的顾虑慢慢消散了:“陛下,老臣要是答应您,有个请求 —— 管理团队的人,得让老臣自己选,不能让朝廷派来的贪官混进来。”
“没问题!” 林风立刻答应,“您想选谁,只要不贪钱、肯做事,朕都准!”
当天下午,钱文清就跟着林风去了特区。他选的团队成员,都是些靠谱的人:有之前在质检处做事、认真负责的小吏周平;有懂工程、能处理作坊区问题的工部老工匠孙师傅;还有苏晴推荐的禁军小伍,负责维持秩序;再加上几个从商户里选出来的代表,比如赵掌柜、陈掌柜,组成了 “通州特区管理署”,钱文清任署长。
管理署刚成立,钱文清就带着人制定 “商户经营规矩”。第一条就是 “公平交易”—— 在交易区放三台公平秤,每天由周平校准,商户必须用公平秤称重,少一两补一斤,再罚银五两;第二条是 “摊位划分”—— 按商户类型划分区域,粮商在东、布商在西、手工业者在南,每家摊位大小一致,不许抢占;第三条是 “假货处罚”—— 要是卖发霉粮食、劣质布料,不仅没收货物,还取消入驻资格,永远不许再进特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