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早已浓稠如墨,一号会议室,依旧亮如白昼。
空气里弥漫着咖啡因和焦灼混合的气息。
张伟坐在长桌尽头,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目光扫过面前的三位核心骨干。
SRM产品经理小温,秀气的眉头紧锁,面前的白板上画满了方框和箭头,又被她一次次烦躁地擦去,只留下一片狼藉的痕迹。
研发老陈,一个习惯了用代码逻辑构建IT世界的男人,此刻也苦着一张脸,双手一摊:“张总,不是我们不尽力,是这条路……好像本身就是堵死的。传统的SRM,采购、下单、对账,流程清晰得很。可我们的‘社交SRM’,企业间数据怎么对齐?根本找不到一个通用的技术模型!”
知识产权小吴推了推眼镜,试探着地补充道:“老陈说的还只是技术层面。从法律和商业角度看,如果我们沿用传统的API(应用程序接口)或EDI(电子数据交换)路径,不仅实施成本巨大,每一步都可能踩中别人埋下的专利地雷,壁垒森严。”
张伟没有说话,内心却翻腾不已,焦虑感也油然而生,
“不对,一定有什么地方不对。
我们开创的企业智能体时代,协作,应该像社交一样自然才对。
沿用几十年前为固化流程设计的EDI和API,就像想让马车跑出高铁的速度,这根本是方向上的错误!
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模式,一种……能让数据像社交信息一样自由流动的模式!”
会议室陷入了沉默。
雄心勃勃打造的“社交SRM”,旨在让企业间的业务协作,基于企业语言逻辑要像微信聊天一样简单随意,此刻却被最基础的数据互认问题,死死按在了起跑线上。
找不到方案,会议被迫延长。
小温调出她调研的几家大型企业的供应链数据结构图,密密麻麻的字段和关联线,看得人头皮发麻。
“大家看,”老陈指着图解释道,“问题的核心不是传输数据本身,而是企业间的‘语言’不通。
都叫‘采购订单’,A公司只定义了30个字段,B公司因为业务复杂,有70个字段,甚至同一个字段名,含义和格式都不同。
我们需要的是,类似API\EDI的字段互认,才能做到‘社交SRM’数据的互认,而现在各家企业的,都叫采购订单,但其含义完全不一致。
这就好比语言学里的‘上位词’和‘下位词’,‘采购订单’是抽象的上位词,落到每个具体企业,就是千差万别的下位词。”
张伟点头,老陈理解的非常对,直击问题核心,但突破口在哪里?
强行统一所有企业的数据标准?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即使未来企业语言已经覆盖全球,也不行。
就像自然语语言,描述‘死亡’,不可能在任何语境下,都使用‘牺牲’这个词。
一直沉默的小吴,轻轻说了一句,却像一把匕首,刺破了所有虚假的可能:“如果每一次新的企业合作,都需要双方IT团队进行一次漫长的‘对接’谈判,理清每一个字段的含义,那企业之间就永远无法像人和人用微信一样,随时、随地、随意地开始沟通。”
“随时、随地、随意…”小温眼神一亮,仿佛抓住了什么,“对啊!那企业之间为什么不能像微信聊天一样?我想发个询价请求,就直接发过去,对方就能看懂并回复?为什么一定要先派两队工程师开上几个星期的会去对字段含义?”
这个想法如此简单,如此诱人,却又如此……不现实。
所有人都愣住了,心里升起一丝荒谬感。
企业级应用,怎么可能像个人社交那样随意?
张伟的脑海中,却因小温这句话,瞬间串联起了所有阻塞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问题集合:
“是了,关键就在这里!
企业智能体的社交产品,底层逻辑应该向QQ、微信学习,但ToC的社交场景极其单一,核心就是‘聊天’。
而ToB的社交场景,复杂得可怕——询价、报价、订单、发货、收货、质检、对账……每一种业务场景都是一门独特的‘语境逻辑’,每个企业对这些‘语境’又有自己的‘解释’。”
这是地部分,张伟的归纳合集,接着是第二部分。
“API和EDI,即使我们解决了成本和专利问题,也解决不了最根本的业务发生的随机性问题。
两家企业要发生业务,首先是一个商业行为,是具有随机性的,根本不会存在IT接口去事先完成对接!
难道就因为一单几百块的生意,双方就得投入几十万去搞系统集成吗?
这不可能!
所以,真正的社交SRM,必须同时具备QQ的灵活性和ToB业务的复杂性、以及容纳力!”
张伟一阵的扶额啊!
难道企业全球脑,要卡在这最不起眼的最底层的数据互认上?
张伟很是不甘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