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里沉寂了短短几秒钟,众人脸上的困惑被逐渐燃起的斗志所替代。
张伟看着眼前这些团队成员,知道战友们的潜力,但潜力从来不是靠灌输,而是靠激发。
张伟不疾不徐地开口:“如果EGB要达到SAP全球40种多语言的能力,它的语言系统,你们觉得应该怎么长出来?”
房间瞬间又陷入安静,但这种安静不是刚才的迷茫,而是思考的沉默。
很快,小周首先举起手打破沉寂:
“我懂了,光是一个前端的简单翻译文件不够,前端的整个语言系统都要统一抽象出来。像按钮、菜单、提示语这些,必须统一标准,全部走i18n资源文件加载,前端的架构我们得重新调整一下。”
张伟含笑点头,没有立刻点评,继续等着大家自主发言。
小赵似乎也被小周点燃了斗志,接着说道:“而且交付端的物料主数据、客户主数据、组织描述等,也得做好多语言的适配。我们应该单独有个‘数据翻译机制’,比如客户维护数据时,能按照语言分类保存不同的内容版本,这样不同国家的人看自己的语言版本,都不会混乱。”
张伟眼睛一亮,赞许地点了点头,继续将目光移向老李。
此时老李脸上已经充满了程序员“逻辑到位”的自豪感,显然心中已经酝酿好了一套技术方案,他清了清嗓子,自信满满地开口:
“从技术上来说,这个也不复杂。我们可以给每个需要多语言展示的字段,建立单独的Text表。每一条文本数据都关联一个语言代码,比如EN、ZH、MS(马来语)等等,然后在前端或者交付端调用时,动态根据用户当前选择的语言码,实时拉取对应语言的数据版本。”
老李话音刚落,小许已经憋不住开始鼓掌:“牛啊老李,果然技术流不忽悠!我觉得我都能听懂了,这事就稳了。”
张伟脸上的笑意愈发明显,但他没有急于打断团队的讨论,而是坐在一旁,安静地看着大家自发激烈地讨论起来。
小黄则越想越兴奋:“而且啊,既然要做到多语言的标准化,那我们在售前端做方案的时候,也得注意把这种语言系统的优势讲清楚。多语言这种能力,未来就是我们产品对比竞品的一个重大优势了!”
张伟看着这场景,嘴角浮现了一丝满意的笑容。
甚至都没有插嘴,只是静静地听着,团队却在他抛出问题之后,迅速进入了一种“自我觉醒”的状态。
所有人都在兴奋地提建议,眼中闪烁着火花。
这种兴奋并不是来自领导的指示,而是自己在思考中收获答案的成就感。
这就是张伟想要的效果,他知道:只有让团队主动思考并提出方案,才是真正的成长。
“非常不错,”张伟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温和,却带着一股强大的力量,“你们刚刚说的,就是SAP花了几十年总结出来的经验——‘分层’的逻辑。”
张伟缓缓走到会议室的白板前,拿起一支马克笔,干净利落地写下两个大字:
“分层”
众人齐齐盯着那两个大字,神情专注,等待张伟的下文。
“我们今天开的这个会,表面上是在解决多语言问题,但实际上,我们做的根本不是‘国际化’,”张伟顿了顿,语气郑重,“我们做的是产品的标准化能力的一部分。”
他在白板上快速画出一幅架构示意图。
最上方,他写下:“系统功能多语言层”,并迅速补充道:“界面按钮、菜单、提示语,统一抽象成语言资源文件,支持全球化多语言快速切换。”
中间,他清晰地标记:“业务数据多语言层”,然后注解:“客户自己维护的业务数据,必须单独建立语言文本表,多语言版本分离维护,独立加载。”
最下方,他再画出一个框,注解:“多语言数据支撑维护体系”,并补充说明:“包括界面语言资源管理、业务数据翻译机制维护、语言版本数据审核与发布流程。”
张伟回头望着白板上的架构图,语气笃定而清晰:“各位,语言系统就像人体的免疫系统,它必须自洽,不能过于依赖环境。”
张伟停顿片刻,环视全场,再次切换为教练模式:“很好,我们现在有了分层架构的逻辑。但还有一个关键问题——EGB系统功能界面的多语言文本,怎么翻译?”
会议室再次安静下来,大家互相对视,显然这又是难啃的一块骨头。
“40多种语言,几万个字段……这个工作量太大了吧?”小黄皱起眉头低声嘀咕。
老李也摇摇头:“还不止这些啊,自己翻译?不现实。翻译公司来做,成本高不说,专业术语的精准度还不敢保证。”
就在大家陷入思考时,小赵突然抬起头,眼睛亮得像发现了宝藏一样:“伟哥,我有个想法!”
众人立刻看向他,小赵深吸一口气,语速逐渐加快:“EGB的功能界面字段,绝大部分是从SAP一对一衍变过来的吧?那我们为什么不直接用SAP的翻译成果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