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启科技,民营科技圈赫赫有名的一面大旗,曾靠一款AI芯片火遍全网,一度被资本市场吹捧为“东方英伟达”。
但最近半年,这面旗子,风有点乱。
股价震荡,媒体唱衰,核心技术骨干连续离职,甚至连内部员工在脉脉上的匿名吐槽都排到了热榜第一:“盛启的午餐盒饭质量决定我是不是明天还来上班。”
终于,一条消息炸裂了整个行业圈——
【盛启科技现任CEO林耀民宣布因健康原因,将于本季度末卸任】
健康原因?
业内都懂,这话翻译成人话就是:“其实不想走,但董事会不让我留。”
林耀民一走,盛启集团就像一辆刚冲到300码的法拉利,突然松了刹车。
外界开始疯狂猜测接班人是谁,内部更是暗潮涌动,各路势力齐齐蠢蠢欲动。
盛启董事会一边放出风声:“我们全球招募,择优录取”,一边悄悄联系了三家顶级猎头公司。
不到一个月,三位候选人名单出炉:
A候选人:前BAT系高管,简历厚得能当武器。
B候选人:外企CEO,干了十年业务全球化,口碑稳定。
C候选人:创业者出身,搞过两轮独角兽,失败一次成功一次。
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实则内斗到了刀尖舔血的程度。
董事们分成三派,谁也说服不了谁。
大股东支持A,说关系多资源多能扛盘。
财务总监支持B,说稳定务实能收拾残局。
战略部门支持C,说最有“变革者气质”,能打破现在的僵局。
僵住了,像三个大象堵在会议室门口,谁都进不去。
与此同时——
张伟,几个月前结束一场惊心动魄的并购咨询项目,靠一套“企业智能体性格特质模型”,在黑暗中推演出了最佳并购对象,让30亿的并购,大放异彩,熠熠生辉。
而最近,张伟被Unity的开发,折磨的够够的。
几天前刚刚参加了一场创业论坛,明白了自己下一步的方向了,CEO!创业者!
......
今天德勤合伙人赵总,刚从盛启那边回来,整个人像刚从竞技场下来的角斗士,脸上却满是兴奋。
因为他想到了,张伟那天培训,结束的时候说的那道思考题了“并购是——组织对组织;能不能组织对个人呢?”
他一边撸着袖子喝冰美式,一边对助手说:
“你知道张伟那小子吗?之前在并购项目里,用性格画像把三个标的选得服服帖帖,连客户董事会都直接点名问他是谁。那玩意,能不能套用在选CEO身上?”
助手愣了愣:“你是说……让他帮盛启找CEO?”
赵总点头,一字一顿:
“对。我们德勤不做猎头,但我们能做判断者。”
第二天,赵总亲自敲开了盛启科技董事长办公室的大门。
盛启科技董事长吴总,五十出头,穿西装不打领带,办公室摆着两只盆栽和一只iPad。
他正用Apple Pencil在上面画圈圈,看起来在写流程图,实际上在默默把一个董事的名字画了叉叉。
赵总开门直入,简单寒暄后,说出重点:“我这里有一个人,不是传统背景,不是政治推荐,是我们德勤内部顾问,用组织‘性格适配度’的方法,选出了三个最合适的并购对象。现在盛启不是在选CEO么?不如,试试这个方法。”
吴总挑了挑眉:“听上去像心理测评。”
赵总笑了:“不,是组织系统性格测评。我们不是测人,是测人与组织的匹配度。”
吴总沉吟几秒:“可以试。但前提是,不能接触候选人。只能用脱敏数据做分析。”
赵总:“没问题。”
当天下午,张伟接到电话。
“喂,小伟,有个项目你得上,机密级。”
看是德勤赵总的!
张伟,正在‘创业者CEO’觉醒期,突然有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找上门,可以换换心情也不错啊。
立马回复:“又是并购?”
“不,是CEO甄选。”
“我?!”张伟差点一口冰红茶喷在键盘上,“我能决定谁当CEO?”
“你不决定。你只是看,他们仨谁最适合。”
“……这玩意儿也能看出来?”
“你不是说过‘企业也有性格,组织也有偏好’!你培训完那个思考题“组织对个人”啊,也就是企业找CEO啊,哈哈!。”
张伟脑袋电光火石之间思索了两秒。
真是瞌睡来了,就有人送枕头了,必须得接着!
哈哈,最重要的是,CEO啊,如果自己要创业,肯定也是CEO啊!
现在自己不正是卡在CEO这环么。
当机立断!回复!
“行!我干!”
张伟在项目组,这边调休了一下,毕竟自己是按照天算BCS咨询费的,偶尔走几天,还给项目组节约成本。
三天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