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记得。”
李若荀点点头,脑海里迅速闪过相关的信息。
他当然记得。
当初粉丝自发组织这个计划时,公司内部还派专人协助。
当然协助也确实是协助,不过也免不了盯着的意思,生怕某个粉头为了自己牟利搞出什么幺蛾子,牵连到李若荀,得不偿失。
不过,后续的发展倒是出乎了意料。
粉丝团不仅没出乱子,反而把这个计划运营得有声有色,井井有条。
财务公开透明,活动记录详实,反馈效果显着。
只能说粉丝里也是藏龙卧虎啊,有来自各行各业的人。
出现几个懂项目管理,公益运营,心理疏导的专业人士混迹其中,似乎也不奇怪。
“我本来也以为就是粉丝们小打小闹,但这次我查了一下才知道,他们已经在线上和线下,为超过三百名有抑郁情绪困扰的人提供了初步的心理疏导和援助了,在京市周边口口相传名声很不错。作为一个起步没多久的公益项目,挺厉害的了。”
听到这里,李若荀的嘴角不自觉地微微上扬。
通常是粉丝为偶像感到骄傲,这回,轮到他因为有这样一群粉丝而与有荣焉了。
看到李若荀的表情,陈思月在一旁也不禁笑了:
“真不愧是我们小荀的粉丝,正能量都随你。”
“其实这和我关系不大,是她们自己了不起。”
话这么说着,李若荀心里也盘算起来慈善的事儿。
随着歌曲版权费、专辑销量分成、各种代言费的入账,他的个人资产正以一种夸张的速度增长着。
但其实按他的人设来说完全用不着这么多钱……
得把这些源于大众的财富,以另一种方式回馈出去。
是时候发展一下自己的慈善事业了!
“小荀,你听到我说的了吗?”
电话里的声音将李若荀拉回现实。
“呃,什么来着?不好意思,刚刚走了下神。”
唐萱抿了抿嘴,倒是没啥不满,反而对李若荀有些担心,但也没多说,只是接着说道:
“是这样的,你的粉丝团,不对,准确地说,是‘孤独患者计划’公益基金会的负责人,要被央台的《认知》这个栏目采访。”
“你知道这个栏目吗?”
“知道。”李若荀应了一声。
他怎么会不知道。央台的栏目很多,新闻类的自不必说,娱乐类的如春晚、诗词大会也家喻户晓。
说起来,他前世还有个叫《走近科学》的科教栏目,总能用一整集的悬疑气氛,最后揭晓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科学道理,看看也是挺有趣好笑的。
而这个世界的《认知》栏目,旨在为大众拓宽认知边界,话题囊括万象。
通常选择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现象,邀请该领域的专家、从业者,或者普通的亲历者,相关者对话,进行有价值的社会科普。
能上这个节目,其分量自然远非一般娱乐综艺可比。
“哇,你居然知道啊!”唐萱有些惊讶,“我还是专门去搜了一下才知道的,平时真不怎么看这些。”
她清了清嗓子,语气变得郑重了些:
“就是这个《认知》栏目,因为你参加的《我这样生活》最新一期不是播出了吗?反响特别好,直接引爆了关于‘抑郁症共存’这个话题的社会讨论。”
“栏目组的记者据说是本来就有这个选题,正好策划一期专门展现抑郁症群体现状和科普。”
“所以,他们就联系上了你的粉丝团,那个‘孤独患者计划’公益基金会的负责人,说要对她进行采访,作为这期节目的素材之一。”
“负责人?”
“对!就是你们粉丝团的会长,一个叫叶萍的女士。诶,小荀,你认识吗?”
…………
叶萍觉得自己快要无法呼吸了。
心脏在胸腔里擂鼓,咚、咚、咚,每一声都震得她耳膜发麻。
手机屏幕上,那封来自《认知》栏目组的官方邮件,措辞严谨而正式,每一个字都像带着烙铁的温度,烫得她视线都有些模糊。
【尊敬的叶萍女士:您好。
我们是央台《认知》栏目组。
近期,由您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的“孤独患者计划”公益项目,因其在抑郁症群体援助方面所产生的积极社会影响,引起了我们栏目组的关注。
经研究决定,我们诚挚地邀请您作为“孤独患者计划”项目的负责人,于下周三下午两点接受总台记者……】
这些字句直接在她的脑海里轰然炸开,炸得她晕头转向,手足无措。
谁懂啊?!
她!
她竟然要上央台!?
叶萍颤抖着手点开了那个只有三个人的微信小群。
“救命!救命!我人要没了![疯狂捶桌.gif]”
“我要上央台了!!!我!叶萍!要去接受《认知》的采访了!!!这是真实存在的吗?!我不会是在做梦吧?!谁来打我一下!”
消息发出去不到十秒,群里就炸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