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洞内的临时“合作”以一种微妙而高效的节奏展开。异策部的工程小组穿着臃肿的防护服,像一群谨慎的工蚁,在林默团队指定的区域外围架设着能量监测探头和物理隔离屏障的基座。他们的动作专业而迅速,但与林默等人保持着一种心照不宣的距离,空气中弥漫着并非敌意,却也无法称之为信任的谨慎气息。
而在这片忙碌景象的一角,真正的风暴眼,却聚焦在一位身着异策部标准科研制服、气质冷静知性的中年女性身上——首席科学家邵蔚博士。
她并未参与外围的协调或设备的搭建,从获准进入矿洞核心区边缘开始,她的全部注意力就如同被磁石吸引,牢牢锁定了那块仍在微微搏动、散发着不祥幽光的紫晶样本——那是肖雅在之前探索中,利用“生命种子”力量小心切割下来、用于研究的一小块碎片,此刻被临时放置在一个由异策部提供的特制能量惰性材料制成的样品盒内。
邵博士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流露出明显的恐惧或厌恶。她的眼神锐利而专注,透过无框眼镜的镜片,仔细审视着紫晶那错综复杂的内部结构,仿佛在阅读一本充满危险诱惑,却又蕴含着无穷秘密的天书。她手中拿着一个巴掌大的高精度多谱段扫描仪,小心翼翼地隔着样品盒进行非接触式探测,仪器发出的细微嗡鸣声几乎被矿洞深处的能量低语所淹没。
林默刚刚结束与周倩另一轮关于后续封锁范围的简短通讯,略显疲惫地揉了揉太阳穴。他注意到邵博士已经在那里驻足良久,那种近乎痴迷的研究状态,与周围紧张、务实的氛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却又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性。
“邵博士,”林默走了过去,声音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有什么发现吗?”
邵蔚没有立刻回答,她的目光依旧胶着在紫晶上,只是抬起一只手,示意林默稍等。她的手指在扫描仪的触摸屏上快速滑动,调取着不断刷新的数据流,眉头微微蹙起,似乎在应对一个极其复杂的谜题。
半晌,她才缓缓抬起头,看向林默。她的眼神依旧冷静,但深处却跳跃着一丝科学家遇到挑战时所特有的兴奋光芒。
“很奇特……非常奇特。”邵蔚的声音和她的人一样,带着一种理性的质感,语速不快,每个字都仿佛经过权衡,“它的能量签名确实具有强烈的……侵蚀性、破坏性,这一点与我们之前记录到的部分不明能量污染事件有相似之处。但是……”
她顿了顿,用手指虚点着样品盒中的紫晶:“但是,它的结构稳定性,以及这种能量释放的模式,与我之前接触过的任何纯粹‘污染源’或‘毁灭性异常实体’都不同。”
林默心中一动,没有打断她,只是静静地听着。他知道,这位官方首席科学家的判断,可能至关重要。
“你看这里,”邵蔚将扫描仪的屏幕转向林默,上面显示着紫晶内部放大后的结构模拟图,那并非完全无序的混沌,而是呈现出一种……近乎分形的、不断自我复制和调整的复杂网络,“它的能量流动并非完全混乱的逸散或单纯的吞噬。看这些节点,能量在这些位置汇聚、转化,虽然转化出的产物对我们目前认知的生命形式极具威胁,但其过程本身,似乎遵循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或者说,一种极其原始的‘目的性’。”
她切换了屏幕上的显示模式,呈现出能量波动的频谱分析。“更重要的是,我对它释放出的能量微子进行了初步的同位素衰减标记追踪。发现它在释放能量的同时,也在以一种极低的效率,吸收并整合周围环境中的特定背景辐射,甚至是……构成岩石本身的硅元素晶格能量。”
邵蔚的目光再次投向那块紫晶,眼神变得愈发深邃:“这不符合纯粹熵增的侵蚀模型。一个只懂得破坏和同化的存在,不会进行这种低效的、近乎……‘代谢’般的能量交换。它的行为模式,更接近于一种……”
她寻找着合适的词汇,最终,一个大胆的假设从她口中清晰地吐出:
“……一种‘应激共生’。”
“应激共生?”林默重复了一遍这个陌生的词组,眉头微皱。他本能地调动起“真言回响”的感知,并非为了辨别谎言,而是去感受邵蔚提出这个理论时,其精神波动背后的逻辑链条是否坚实。他感受到的是一种基于大量观测数据和严谨推论后的、近乎确凿的自信,而非臆测或空想。
“是的,应激共生。”邵蔚肯定地点点头,她似乎完全进入了科学论证的状态,暂时忽略了双方微妙的对立立场,“这是我基于现有数据的初步推论。我认为,这种紫晶现象,很可能并非那个‘稳定器’残骸带来的、纯粹的、主动性的外来侵蚀。”
她用手指推了推眼镜,继续阐述,语速稍稍加快:“试想一下,一个来自高维技术造物的碎片,坠落到我们这个宇宙,其本身蕴含的能量和规则与我们的现实格格不入,如同一种强烈的‘异物’。而地球的环境,特别是这种富含特定矿物的地质结构,在受到这种高维‘刺激’后,产生了一种极端的、扭曲的‘免疫反应’或‘适应机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