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盛大的欢送仪式,没有闪烁的媒体镜头,甚至没有多少人知晓他们即将离去。当黎明前最深的墨色还浸染着天际,只有寥寥数人站在基地隐秘的发射平台上,目送着那艘线条冷峻、名为“逐星者”的科考船滑入渐亮的晨曦。
邵博士将一份封存着最高权限数据芯片交给林默,用力握了握他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几位核心技术人员默默敬礼,眼神里是担忧,更是信任与期盼。
“逐星者”号并非战舰,它更像一个移动的精密实验室和观测站,搭载了异策部和邵博士团队所能提供的、最先进的隐匿航行系统、多维传感器以及远程通讯阵列。它的使命是眼睛和耳朵,而非拳头。
舱门缓缓闭合,将外界最后一丝清冷的空气与送行者的目光隔绝。熟悉的引擎低鸣声响起,通过船体结构传递而来,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感。
船内,灯光柔和。林默坐在指令席,肖雅在科学官席位,零则在副官兼精神感应协调员的位置。三人都已换上了适合长期航行的深色作战服,神情平静,仿佛只是执行一次再普通不过的巡航任务。
“系统自检完成。”
“导航坐标已锁定,K-739异常区。”
“隐匿模式启动,能量输出维持在背景噪音级别。”
“异策部深空网络节点连接稳定,备用通讯链路已建立。”
肖雅的声音清晰冷静,一项项汇报着状态。她的手指在控制面板上轻点,调出复杂的星图与能量流示图,整个人如同精密仪器般投入工作,用理性的程序覆盖所有不必要的情绪波动。
林默的目光扫过主屏幕上那条蜿蜒伸向星海深处的预定航线,然后落在舷窗外。基地的灯火正在迅速缩小,融入脚下那片庞大而静谧的陆地轮廓。他曾以为,历经磨难后,这片“彼岸”会是永恒的归宿。但现在他明白了,归途并非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一个方向,一个需要不断用行动去守护的状态。
“权限确认。‘逐星者’,出发。”林默下达了指令。
没有剧烈的推背感,飞船在低沉的嗡鸣中平稳加速,挣脱行星的引力束缚,将蔚蓝的星球缓缓抛在身后,义无反顾地扎进那片璀璨而未知的黑暗深空。
最初的航程是在沉默中度过的。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思绪里,适应着这熟悉又陌生的环境。他们不再是挣扎求生的参与者,被动地在一个个死亡副本中寻找漏洞;他们是主动的守望者,背负着过往的重量,主动走向未知的迷雾。身份的转变,需要心理上的调适。
零闭上眼睛,指尖轻轻拂过挂在颈间的一个小小吊坠——那是用“记忆泪滴”碎片重新封装而成的,不再具有强大的力量,只残留着一丝微弱的、令人心安的温润感。她的意识如同轻柔的触须,蔓延过飞船的每一个角落,感受着金属的冰冷,能量的流动,以及身旁两位同伴那沉稳而清晰的生命气息。她在熟悉这个新的“家”,也在安抚着自己内心那面对广袤未知时,本能泛起的一丝涟漪。
肖雅则完全沉浸在工作里。她反复核算航线,分析前方星域的引力分布和宇宙尘埃密度,预设可能遇到的各种天体现象及应对方案。对她而言,将未知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可计算的模型,是获得安全感和掌控感的最佳方式。她甚至在规划航线之余,开始起草一份关于“基于K-739异常区特性的观测优先级”的初步草案,逻辑缜密,条理清晰。
林默没有打扰她们。他需要这种沉默,来沉淀心绪,来重新确认自己的角色。他是决策者,是这支小小团队的定盘星。他的任何一丝犹豫或不安,都可能被放大,影响整个任务的走向。他回忆着守门人最后的眼神,那里面不仅有托付,似乎还有一种……期待。期待他们能走出不一样的道路。
跃迁引擎开始充能,预示着第一次长距离空间跳跃即将开始。
“十分钟后进入首次跃迁程序,目标:卡戎星云外围。”肖雅通报。
“所有系统运行正常,”零补充道,她的感知确认了仪器数据的可靠性,“前方空间结构稳定,适合跳跃。”
林默点了点头,目光扫过两位同伴。“都准备好了吗?”
肖雅推了推眼镜,眼神专注:“数据模型运行良好,已做好跃迁后第一时间采集背景辐射数据的准备。”
零微微颔首,嘴角露出一丝极淡的、带着点挑战意味的笑意:“比起‘回廊’里的空间扭曲,这应该温和得多。”
他们的回应,没有激动,没有畏惧,只有一种基于专业能力和过往历练的平静自信。林默心中最后一丝紧绷的弦松开了。他们是一个整体,一个经历过最残酷筛选、磨合出的,足以信赖的整体。
“执行跃迁。”
指令下达的瞬间,舷窗外的星辰被骤然拉长,化作无数流光溢彩的丝线,飞船轻微震颤,仿佛驶入了一条由光与时间编织成的湍急河流。短暂的失重和维度剥离感袭来,对于经历过“回廊”各种诡异空间规则的他们而言,这感觉甚至称得上“规矩”和“温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