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秘书长办公室的灯光,亮至深夜。
代偿面前摊开着“省域战略发展稳定基金”的初步构想草案,但他的心思,大半已飘向那片无形的数字战场。
林晚实验室遭遇的攻击,楚风那双毫无温度的眼睛,像两根冰冷的探针,试图刺探他权力堡垒最核心的机密。
【暗影账簿系统】在静谧中无声扫描着与基金相关的潜在人员名单,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指向省发改委一位名叫郑国涛的副主任。
此人表面严谨,资历老道,在赵家时代属于边缘人物,但在几次关键项目评审中,其意见总能微妙地偏向于后来被证实与“光明基金会”有染的企业。
系统提示,郑国涛近期与京城某智库,即楚风所在的机构,有过数次非公开的学术交流。
是巧合,还是“镜像”渗透的开始?
代偿指尖敲击桌面,陷入沉思。
直接动他,证据不足,容易打草惊蛇。
不动,则如鲠在喉。
就在这时,内部保密通讯器再次亮起,是林晚的紧急连线。
“偿哥,”
林晚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取代了之前的疲惫,
“‘画师’完成了第一次被动数据采集和特征模拟!”
“说具体。”
代偿精神一振。
“攻击我们的数据流,虽然经过伪装,但其行为模式底层,存在一种极其独特的‘决策偏好’——
在面临多种路径选择时,会以近乎绝对的概率选择逻辑链最简洁、计算损耗最低,但往往……
最缺乏人性权衡的那一条。
我们成功捕捉并量化了这种‘偏好’,将其命名为‘冰痕’。”
林晚语速加快,
“基于此,‘画师’项目组反向编译出了一段携带‘认知噪音’的伪装数据包。
这段‘噪音’不包含恶意代码,但会持续、低强度地干扰这种‘决策偏好’的稳定性,就像在精密的齿轮里撒进细沙。”
代偿眼中精光一闪:
“效果?”
“理论上,会导致依赖此种‘偏好’的系统或个体,在面临复杂抉择时,出现短暂的逻辑紊乱、效率下降,甚至可能诱发非理性的决策错误。
当然,对高级目标效果有待验证,但这证明我们有了反击的‘武器’。”
林晚的声音充满力量。
“很好。”
代偿赞许,
“选定一个非核心的测试目标,投放‘噪音’,观察反应。注意隐蔽,绝对保密。”
“明白。
目标……
就选那个最近和楚风接触频繁的郑国涛副主任,如何?
他的层级足够引起注意,又不至于立刻触及核心。”
林晚提议,与代偿的想法不谋而合。
“可以。”
代偿批准。
这是一步试探棋,既能检验“画师”的威力,也能观察楚风及其背后势力的反应。
挂断通讯,代偿感到一种久违的猎手般的兴奋。
与“镜中人”的战争,终于从纯粹的防御,转向了有攻有守的新阶段。
次日,关于“省域战略发展稳定基金”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省内特定的圈层里激起千层浪。
代偿安排了一次小范围的吹风会,与会者除了核心部门负责人,还有几位省内大型国企、以及背景清白的民企代表。
顾倾城不在其列,但她显然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
吹风会结束不久,代偿的手机便收到了顾倾城发来的信息,这次不再是文字,而是一张图片——
一张在私人画廊拍摄的照片,画面中央是一幅色调沉郁、笔触却极具张力的油画,画的是暴风雨前夕的大海。
照片角落,不经意地露出半只纤细的手腕,戴着一只价值不菲的限量版手表。
没有配文。
代偿看着这张图片,【情感觉醒系统】清晰捕捉到这看似随意的分享背后,混合着展示实力(艺术品位与财富)、暗示情绪(压抑与风暴)、以及微妙挑衅(我知道你的动向)的复杂情绪。
她在用她的方式,提醒他她的存在,以及她不容忽视的能量和……
危险。
代偿没有回复。
对待顾倾城,需要保持距离,让她猜,让她急。
她是一把双刃剑,握不好,会伤了自己。
他将注意力转回郑国涛。
根据安排,下午郑国涛将主持一个关于新能源产业布局的研讨会。
如果“认知噪音”生效,这便是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
代偿没有亲自出席,但他通过内部系统,实时关注着会议简报。
会议初期,一切正常。
郑国涛照本宣科,言辞谨慎。
然而,在自由讨论环节,当一位专家提出一个关于技术路线选择的、存在多种可能且各有利弊的复杂问题时,郑国涛的表现出现了细微的异常。
他先是出现了短暂的停顿,眼神有瞬间的放空,随即,一改往日四平八稳的风格,用一种异常斩钉截铁、甚至略显粗暴的态度,否定了其他几种可行性,独断地推崇其中计算模型最简洁、但潜在社会成本却被忽略的一种方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