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着志愿军第X军官兵和装备的军列,如同一头沉默的钢铁巨兽,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大地上昼夜不停地疾驰。车轮撞击铁轨,发出单调而急促的“哐当、哐当”的轰鸣声,仿佛在敲击着战鼓,催促着战士们奔赴命运的前线。
邵明珠作为军副参谋长,和军长梁光涛、政委赵刚、参谋长许立山等军领导一起,待在条件稍好的指挥车厢里。车厢内烟雾缭绕,地图铺开,电台滴滴答答作响,气氛严肃而紧张。但邵明珠的心思,却更多地被车窗外飞速掠过的景象所吸引。
列车在几个重要的铁路枢纽站进行了短暂的停靠,主要是加煤、上水和进行技术检查。每一次停靠,都让邵明珠心中震动不已!
在山海关车站,他看到了规模庞大的兵站和堆积如山的物资!
在锦州车站,他看到了绵延数里的露天仓库,覆盖着帆布的物资垛像一座座小山!
在沈阳附近的一个小站,他甚至看到了正在紧张卸载的、用草绿色帆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日制坦克和日制155重炮的牵引车!
更让他感到震撼和欣慰的是细节!在每一次短暂的停靠中,都有身穿后勤部队制服的工作人员,迅速而有序地将一箱箱罐头食品、一袋袋炒面、成捆的军大衣、棉帽、棉鞋,甚至整箱整箱的药品和急救包补充到军列的平板车上。那些军大衣和棉帽,一看就是崭新的、厚实的冬季装备!
邵明珠靠在车窗边,看着窗外井然有序、物资充沛的景象,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暖流和难以言喻的激动!他回想起自己今年写的那份关于朝鲜局势和后勤保障的报告,报告中他极力强调的建立兵站系统、储备野战食品、准备寒区装备等建议,此刻,竟然如此真切、如此大规模地呈现在他眼前!
“看来……上级……早就开始行动了……而且力度如此之大!” 邵明珠在心中喃喃自语,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国家为了这场战争,已经倾尽全力!我们这些在前线的军人,还有什么理由不拼死一战?!”
他对坐在对面正在研究地图的赵刚低声感叹道:“政委,您看这兵站,这物资储备……真是下了血本了!看来中央的决心,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坚决!”
赵刚抬起头,顺着邵明珠的目光看向窗外,神色凝重地点点头:“是啊,明珠。从这些兵站的规模和物资的齐备程度看,至少从今年夏天,甚至更早,大规模的备战工作就已经秘密展开了。 你当年的报告,确实是高瞻远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啊。这更说明,我们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梁光涛军长也凑过来,看着窗外,咂咂嘴:“他娘的!老子打了半辈子仗,头一回见这么阔气的后勤!看来这回,是真要跟美国佬动真格的了!好啊!弹药粮草充足,老子心里就有底!”
经过一天两夜的疾驰,军列终于在夜幕的掩护下,缓缓驶入了此行的终点站——安东(丹东)火车站。
列车尚未完全停稳,一种与前哨站截然不同的、极度紧张的临战气氛便扑面而来!站台上灯火管制,只有微弱的信号灯和手电筒的光柱在晃动。月台上站满了荷枪实弹、神情肃穆的边防部队和公安官兵,警戒级别极高!空气中弥漫着煤烟、机油和一丝若有若无的、从江对岸飘来的硝烟味!
“全体注意!保持肃静!禁止喧哗!按预定序列,迅速下车集合!” 各级指挥员压低嗓音的命令,在车厢内迅速传递。
车厢门被无声地拉开。X军的官兵们,背着沉重的行囊和武器,如同矫健的猎豹,悄无声息地、迅速而有序地跃下火车,在站台上指定的黑暗区域快速集结。没有口令,只有手势;没有嘈杂,只有装备碰撞发出的轻微金属声和急促的呼吸声。数万人的大军,在黑暗中高效地完成集结,如同一支沉默的利剑!
邵明珠跟随军首长们最后下车。他深吸了一口清冷而带着寒意的空气,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南方——那里,就是鸭绿江!江对岸,朝鲜新义州的方向,夜色中隐约可见零星的火光,偶尔还能听到极其微弱的、仿佛来自遥远天际的闷响——那是炮火的声音!战争,近在咫尺!
“军直属部队、第一师为前卫,立即出发!按一号行军路线,向浪头镇方向隐蔽开进!” 参谋长许立山压低声音,向各师团长下达指令。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誓师大会。在低沉的口令和手势指挥下,这支庞大的队伍,如同暗夜中流动的钢铁洪流,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安东火车站,融入了边境地区浓重的夜色和复杂的地形之中。
部队采取徒步行军为主,骡马和车辆尽量分散隐蔽跟进。所有车辆不许打开车灯,这是邵明珠下的军令!战士们踩着砂石路,脚步声沙沙作响,如同秋夜的风声。每个人都紧绷着神经,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和天空,严防敌军飞机的侦察和空袭。
邵明珠和军部机关一起行军。他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着周围的环境和部队的状态。他看到,沿途的村庄大多寂静无声,百姓似乎已被疏散或接到通知。在一些关键的路口和山隘,都有东北驻防的兄弟部队或边防部队设置的隐蔽哨所和路标,引导大军行进。整个组织,周密而高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