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楚州边境:三倍粮价引蜂拥,显通钞畅行宋境
崇德四年四月初五,楚州边境的临时粮市,比往日热闹十倍。晨光刚漫过淮河堤坝,数十辆粮车便从赵宋境内赶来,车轮碾过泥泞的官道,留下深深的辙痕。粮商张老三跳下车,望着朝市司竖起的木牌 ——“凡售粮至楚州者,每石粮付显通钞三贯(或纯银三两),当场核验,即刻付款”,眼睛瞬间亮了。
“张掌柜,您这五十石粮,算下来是一百五十两银,这是显通钞,您点点。” 朝市司的吏员递过一叠桑皮宣纸印的显通钞,票面上朱雀门的图案在阳光下格外清晰。张老三接过钞,手指摩挲着纸内的暗纹,又凑到嘴边咬了咬 —— 这钞他在沧州见过,能换江南的丝绸、盐铁,比赵宋的铜钱管用多了。
“够!够!” 张老三笑得合不拢嘴,转头对着身后的粮商喊,“快把粮卸了!朝市司真给三倍价,还付现钞,比卖给赵宋禁军强多了!”
这话一出,粮商们瞬间炸了锅。原本还在犹豫的德州王商、徐州李商,纷纷指挥伙计卸粮,粮市上的吆喝声、称粮声、钞币交接声混在一起,连驻守边境的赵宋巡检都看呆了 —— 他们奉命 “严查粮食外流”,可看着粮商们手里的显通钞,竟没人敢上前阻拦,有的甚至悄悄摸出自己私藏的几石粮,也想换点显通钞。
不远处的茶棚里,军情司的探子正盯着粮市,笔尖飞快记录:“四月初五,楚州粮市收粮两百石,粮商三十余家,显通钞流通无阻,赵宋巡检未干预……” 写完,他将纸条塞进竹筒,交给等候的驿卒,快马送往汴梁。
而此时的齐王府,陈琅正看着楚泽送来的报单:“楚州、海州两日收粮五百石,粮商登记在册者已达八十家,显通钞已流出三千贯。” 他点头道:“再加把劲,让商队多带些显通钞去,告诉粮商,若能运来铁器,价再提五成 —— 赵宋禁军的兵器多靠河北铁坊,断了他们的铁源,兵器就成了废铁。”
楚泽躬身应道:“属下已命人去联络河北铁坊,许他们‘迁到江南,免三年赋税’,已有三家铁坊偷偷派人来接洽。” 他顿了顿,又递上一份文书,“还有,禁铜钱外流的令已下,江南各州府都贴了告示,说‘三月后发新交子,旧交子与赵宋铜钱皆贬值五成’,百姓都在忙着用铜钱换显通钞,赵宋的铜钱,在江南已没人要了。”
陈琅刚接过文书,楚无声便走进来:“殿下,杨业已派五千骑兵南下,进驻瀛州;潘美也率山东军佯攻德州,曹彬的骑兵被牵制,护驾军的粮道已通,五万石粮昨日已运进濠州大营,李重进那边传来消息,将士们终于能吃饱饭了。”
“好。” 陈琅放下文书,目光望向汴梁方向,“经济战已起效果,接下来,就看赵普怎么接招了。”
二、汴梁朝堂:国库告急争对策,禁兵卖粮酿危机
同一时刻的汴梁,枢密院的议事厅内,争吵声快掀翻屋顶。户部尚书李惟清捧着国库账本,手抖得像筛糠:“相公,国库只剩八万两银了!禁军下月的军饷要五万两,若再收不到粮,连军粮都发不出 —— 将士们已开始啃树皮,再这样下去,必哗变!”
赵普坐在案后,脸色比账本还白。案上摊着楚州粮市的密报,“三倍价收粮”“显通钞流通” 的字样,像针一样扎在他心上。“开放边境贸易?” 李惟清突然开口,声音带着绝望,“咱们也用显通钞买粮,跟南朝抢 —— 不然真撑不下去了!”
“抢?咱们有银子吗?” 赵普猛地拍案,账本被震得跳起,“陈琅给三倍价,咱们拿什么跟他抢?开放贸易,就是饮鸩止渴 —— 粮商会把所有粮都卖给南朝,咱们还是没粮;不开放,禁军下月就哗变,你说怎么办?”
“那也不能坐以待毙啊!” 李惟清急得直跺脚,“刚收到德州的报,潘美率军佯攻,曹彬被杨业牵制,粮道也被南朝商队断了 —— 现在连汴梁的粮价都涨了十倍,百姓都在抢粮,再不想办法,汴梁都要乱了!”
赵普没说话,只是拿起案上的密报 —— 上面写着 “禁军士兵偷偷卖军粮换显通钞,已查获十起”。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心中满是绝望:他这辈子跟陈琅斗了无数次,却从没像现在这样无力 —— 陈琅用银钞粮绸织了一张网,把赵宋死死困在里面,他却连破网的力气都没有。
“传我令。” 赵普睁开眼,声音带着疲惫,“开放沧州、德州的边境贸易,许粮商用粮换显通钞,但要‘限量’—— 每户粮商每月只能卖五十石,多了不卖。还有,命曹彬从骑兵里抽两千人,去河北铁坊驻守,绝不能让铁坊迁去江南。”
这是他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 既不让粮商全投靠南朝,又能稍微缓解粮荒,可他心里清楚,这不过是苟延残喘。李惟清躬身应下,转身离开时,看到赵普望着窗外,鬓角又添了几缕白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