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营藏劲旅:金陵郊外设秘垒,万卒整训避朝纲
崇德三年腊月,金陵东南三十里的青龙山深处,多了一处被密林环绕的营地。营地四周掘着三丈深的壕沟,沟底密布削尖的木栅,入口处由甲字营老兵值守,腰间悬着刻有 “督” 字的玄铁令牌 —— 非大都督府手令,即便是京畿卫的将领,也不得靠近半步。这里便是陈琅秘密扩军的核心之地,甲字军的新训营。
晨光尚未穿透林雾,营地内已响起整齐的脚步声。一千名身着玄铁札甲的锐卒列成方阵,甲叶碰撞声在山谷间回荡,却被密林中的风声巧妙掩盖。札甲采用江南铁坊最新锻打的 “三层叠甲” 工艺,外层甲片厚达三分,内层衬着浸油的皮甲,连肩颈处都有弧形护颈甲,比寻常藩镇军的皮甲防护力强出数倍;每人手中握着一把制式长刀,刀身锻有流水纹,刀柄缠着防滑的麻绳,刀鞘上刻着专属编号 —— 从 “甲一” 到 “甲一〇〇〇〇”,整整一万个编号,意味着甲字军已从最初的五千人,秘密扩编至一万之众。
“列阵!” 教头李继隆(暂调至新训营,陈琅刻意不让柴熙诲直接掌控)手持令旗,声音穿透晨雾。锐卒们迅速变换阵型,从方阵转为楔形阵,动作整齐得如同一个人 —— 这是陈琅参照《武经总要》中的 “锋矢阵” 改良的战术,专为突破敌军防线设计。阵前的突火弩手迅速装填弹药,陶土弹丸填入箭槽时,发出清脆的 “咔嗒” 声,这些弩箭的射程比寻常突火弩远出二十步,是魏铁山带着军器局工匠连夜改良的成果。
营地最深处的帐篷内,陈琅正看着甲字军的军籍册。册页上详细记录着每一名锐卒的出身:三成来自南渡时的老兵,七成是军学毕业的 “天子门生”,其中有藩镇子弟,也有江南农家子,但无一例外,都是经过 “体能、射术、识字” 三重考核的佼佼者。“识字率如何?” 陈琅抬头问身旁的石佤。
“回殿下,” 石佤递上一份报表,“一万锐卒中,能读写《大周军法》者有七千二百人,识字率七成二,远超禁军的一成、藩镇军的半成。其中三百人还能看懂舆图,五十人会简单的器械维修 —— 都是按您的要求,从军学里挑的‘文武双优’者。”
陈琅点头,指尖划过册页上的 “识字考核” 栏:“识字不是为了装点门面,是为了让他们能看懂军令、辨明舆图,甚至能对照手册维护神火弩。将来北伐,面对赵宋的神臂弓、床子弩,咱们的锐卒不仅要敢冲,还要会用脑子打。” 他顿了顿,叮嘱道,“营地的消息,一定要封死。京畿卫的巡逻路线,让杨盛调远些;朝里若有人问起青龙山的动静,就说是军器局在试造新火器,绝不能泄露扩军的事。”
石佤躬身应道:“殿下放心,营地的工匠、伙夫都是秘察局的人,锐卒的家眷也都安置在金陵城郊的农庄,由武卫司暗中护卫,绝不会走漏半点风声。”
二、装备冠天下:玄铁为甲弩为锋,粮秣充足待出征
甲字军的豪华装备,不仅体现在甲胄与兵器上,更藏在细节里。
每一名锐卒的腰间,都挂着一个皮质药囊,内装金疮药、止血带与解毒丸 —— 这些是江南药坊特制的军需药品,寻常士兵连见都见不到;行军时携带的干粮,是用粟米、麦粉与肉干混合制成的 “压缩饼”,一块能顶一日的口粮,且不易变质,是朝市司专门从川蜀调运的粮秣;甚至连饮用水,都有特制的铜壶盛装,壶盖内侧刻着 “净水” 二字,是用石灰过滤过的,可避免饮生水染病。
在营地的火器库内,一排排改良神火弩整齐排列,弩身上刻着 “甲字军专用” 的字样。魏铁山正带着工匠调试新造的 “连发火弩”,这种弩箭一次可装五枚弹丸,扳动扳机即可连续发射,射程虽比单发弩近些,却适合近战突袭。“大都督,” 魏铁山擦了擦额头的汗,“连发火弩已造好三百架,每架配弹两百枚,足够甲字军一个营的用量。等开春,还能再造两百架。”
陈琅拿起一架连发火弩,试了试扳机的力度:“弹丸要多造些,尤其是铁砂弹 —— 对付赵宋的轻骑兵,铁砂弹比陶土弹管用。朝市司那边,我已让人调了十万斤铁,足够军器局用到明年秋收。”
除了火器,甲字军的骑兵装备也堪称奢华。营地的马厩内,三百匹从秦风曹延禄处换来的战马,正吃着混合了豆饼与草料的饲料 —— 这种饲料能让战马更壮实,耐力更强;马鞍是用江南的楠木制成,上铺厚厚的皮革,两侧挂着马刀与短弩,便于骑兵近战;马铠虽未全员配备,却也造了五十套,用于冲锋时保护战马的要害。
“甲字军的装备,比当年世宗的‘殿前精锐’还奢华。” 李继隆看着马厩里的战马,忍不住感叹,“寻常藩镇军,能有一半人穿皮甲就不错了,咱们的锐卒不仅全员玄铁甲,还有连发火弩、专用马料 —— 大都督,这一万锐卒,怕是抵得上三万常规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