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十二年春,河北道的风还裹着残冬的寒意,瀛洲城北的校场上却已热浪蒸腾。杨业身披玄铁鳞甲,腰间悬挂着那柄曾斩杀辽将的 “破虏刀”,目光如鹰隼般扫过排列整齐的五万禁军。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归义军的 “杨” 字旗与侍卫亲军的 “周” 字旗交相辉映,甲胄碰撞声、战马嘶鸣声交织成雄浑的军歌 —— 这是柴荣下旨召杨业从岭南北上后,瀛洲驻军的首次大规模集结。
“末将杨业,忝任瀛洲都部署,今日始,与诸位共戍河北,待陛下令下,便北上复我燕云!” 杨业的声音透过校场四周的号角台,传遍每一个角落。他身后的沙盘上,幽州城的街巷、城墙、护城河清晰可见,那是工匠们根据探子绘制的图纸,耗时半月打造的 “幽州微缩地形”。“契丹骑兵虽猛,却不善攻城;我等需先练巷战、再练协同,方能一战破城!”
话音刚落,杨业抬手一挥,校场东侧突然响起 “轰隆” 声 —— 三辆仿制契丹的冲车撞向夯土城墙,城墙上的士兵迅速举起盾牌,箭矢如暴雨般射向冲车旁的 “敌军”。这是他推行的 “实战化练兵” 第一环:模拟幽州攻防战,每日晨昏各演练一次,从登城、巷战到固守,每个环节都严格计时,失误者需负重跑校场十圈。“幽州城防坚固,若连模拟战都打不好,何谈实战?” 杨业看着冲车撞碎土墙,眼中闪过一丝满意,又立刻指出不足,“登城士兵动作太慢,下次再慢,便去守粮道!”
针对契丹骑兵优势,杨业还特意调整战术。他将归义军剩余的两千铁骑与侍卫亲军的三万步兵混编,组成 “步骑协同阵”:骑兵负责冲锋破阵,步兵则持长戟列阵,抵御契丹骑兵反扑。每日清晨,瀛洲城外的平原上,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骑兵如黑色洪流般冲刺,步兵阵如铜墙铁壁般坚守,两者配合越来越默契。“三个月后,若契丹骑兵再来,定让他们有来无回!” 杨业骑着战马,在阵前巡视,看着士兵们汗流浃背却眼神坚定,心中满是豪情。
军备整顿同样严苛。杨业命人将河北诸州禁军的兵器全部集中查验,老弱的刀枪、锈蚀的铠甲尽数换下,换上新铸的 “斩马刀” 与 “明光铠”。“将士们的命,就靠这些家伙什!” 他亲自查验每一批新兵器,发现不合格的,便将负责铸造的工匠召来,当面斥责,责令重铸。三个月下来,五万禁军的军备焕然一新,战力较之前提升三成,瀛洲的防御也固若金汤。
就在杨业整军备战的同时,汴京三司衙门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显德十二年冬,身着绯袍的三司使王先将象牙笏板别在腰间,双手捧着描金岁入报表疾步穿过丹墀。这位是枢密使王朴的嫡长子,承袭了父亲的缜密心思,此刻官帽上的银蝉随着步伐轻颤。他跨入紫宸殿时喉结剧烈滚动,望着御座上的身影声音因激动而颤抖:“陛下!显德十二年全年岁入,达三百万两白银!”
柴荣正与王朴、陈琅商议北伐事宜,听闻此言,猛地从龙椅上站起,接过报表细看 —— 盐铁专营贡献 120 万两(岭南、蜀南盐井产量翻倍,盐价稳定,税收大增),改良交子与商税增收 90 万两(交子流通率达九成,商户生意兴隆,商税自然上涨),均田税后农税 90 万两(流民返乡垦荒,粮产提升,农税随之增加)。这一数字,较改革前的 “岁入不足百万”,整整翻了三倍!
“好!好!” 柴荣连说两个 “好” 字,眼中满是欣慰,“陈琅,王朴,你们的改革,功不可没!这三百万两白银,不仅是大周的财富,更是北复燕云的底气!” 陈琅躬身道:“陛下英明,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如今岁入充盈,正好推行惠民举措,让百姓共享治世成果。”
柴荣当即下旨,推行 “三大惠民举措”。第一,全国减免半年农税 —— 消息传到河北乡下,老农们捧着官府的告示,激动得热泪盈眶,“陛下圣明啊!今年收成好,又免了农税,终于能给娃娶媳妇了!” 第二,扩建汴京、瀛洲等城的惠民药铺、粥棚 —— 汴京的惠民药铺前,百姓排着长队,免费领取治疗风寒的汤药;瀛洲的粥棚里,流民们捧着热粥,再也不用忍饥挨饿。第三,拨银 20 万两修缮河北水利 —— 工匠们带着工具,奔赴各地河道,疏通淤塞、加固堤坝,待来年春耕,百万亩农田便能得到灌溉。
一时间,大周境内一片欣欣向荣。除燕云十六州仍被契丹盘踞,东北边患未靖外,中晚唐旧土大多重归版图。汴京街头,孩童们唱着 “显德天子圣,陈郎定乾坤” 的童谣;河北集市上,商户们用交子交易,再也不用为铜钱发愁;岭南盐场里,工匠们忙碌着煮盐,脸上满是笑容。“显德之治” 的赞誉传遍天下,与此前的 “战乱、钱荒” 形成鲜明对比,百姓们都感叹:“这日子,比从前好多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