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八年十二月初,汴京的寒风裹挟着雪籽,刮得紫宸殿外的铜鹤铃铛叮当作响。柴荣刚批阅完张永德送来的 “吐蕃退军” 奏报,内侍便捧着一摞厚厚的奏章进来,脸色凝重:“陛下,御史台弹劾陈琅的奏章,三日内已堆了三十余本。”
柴荣皱眉接过,最上面一本是御史张仲良所写,标题 “陈琅苛待蜀民、与民争利” 格外刺眼。翻开细看,里面竟写着 “陈琅强占农户茶园百亩,以原价三成压价收购,士族敢怒不敢言”“茶山租给农户,却额外征收‘管理费’,百姓怨声载道”,甚至捏造了 “农户因失地自缢” 的细节,字里行间都透着对陈琅的指控。
“一派胡言!” 柴荣猛地将奏章摔在案上,茶水溅了满桌。他想起陈琅此前奏报中 “低价购茶山是士族自愿,且免农户三年租” 的描述,再对比这封弹劾奏报,显然有猫腻。正疑惑时,王朴匆匆进来,递上一份密报:“陛下,探得消息,张仲良的弹劾奏章,是赵普暗中授意所写,背后恐有赵匡胤的影子。”
柴荣沉默了。赵匡胤回京后虽无兵权,却仍暗中联络殿前司旧部,赵普更是常在朝堂上为其发声。此次弹劾陈琅,分明是想借 “与民争利” 的罪名,削弱陈琅在蜀地的根基 —— 毕竟陈琅的经济改革越是成功,赵氏兄弟在蜀地的影响力就越弱。
“传旨,召陈琅即刻回京自辩。” 柴荣最终下令,语气中带着无奈。他虽信陈琅,却也需顾及朝堂舆论,更要试探赵匡胤的反应,不能贸然处置弹劾的御史。
消息传到成都时,陈琅正在茶市查看交子流通情况。得知被弹劾,他先是一愣,随即明白这是赵氏兄弟的手笔 —— 低价购茶山时,他特意让士族签下自愿售茶契,还将免租文书张贴在各茶园,就是怕有人借机生事,没想到赵普还是捏造了罪名。
“总掌事,咱们现在怎么办?” 苏九算焦急地问,“若不尽快自辩,恐会影响陛下对您的信任。”
“立刻整理证据,随我回京。” 陈琅果断下令,“把士族签字的自愿售茶契、农户的免租文书、茶山近三个月的收支账册,全都带上。我要让陛下看清,这是一场针对我的阴谋。”
十二月初十,陈琅带着满满两箱证据,抵达汴京。他没来得及休息,便直接入宫面圣。紫宸殿内,柴荣坐在御座上,两侧站着王朴与赵普 —— 赵普此次主动请缨旁听,显然是想看看陈琅如何自辩。
“陈琅,御史弹劾你强占茶园、苛待百姓,你可有话说?” 柴荣开门见山,目光落在陈琅身上。
陈琅躬身行礼,从箱中取出一叠文书,双手奉上:“陛下,臣冤枉!这是蜀地十二位士族的自愿售茶契,上面清楚写着‘因茶山荒芜,自愿以原价三成售予皇商司’,每位士族都签了名、按了手印;这是茶园租给农户的免租文书,明确写着‘免三年租金,仅收三成产量’,各乡农户代表也签了字;这是茶山收支账册,近三个月不仅未收‘管理费’,还贴补了两百两白银用于修复茶亭。”
柴荣接过文书,仔细翻阅。自愿售茶契上,蜀地望族李氏、王氏的签名清晰可见;免租文书上,农户代表的指印鲜红;账册中,“贴补茶亭修复银两百两” 的记录一目了然,与弹劾奏报中的描述截然相反。
“赵普,你看看。” 柴荣将文书递给赵普,语气带着不满。赵普接过,脸色渐渐发白 —— 他没想到陈琅竟保留了如此完整的证据,捏造的罪名根本站不住脚。
“陛下,臣…… 臣不知张御史竟捏造事实。” 赵普强装镇定,躬身道,“此事定是张御史听信谣言,臣愿协助彻查,还陈琅清白。”
陈琅却接着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锋芒:“陛下,臣在蜀地时,曾听闻赵普与赵匡胤心腹往来密切。此次弹劾,恐非张御史一人所为,还望陛下彻查幕后之人,避免有人借御史台之名,行构陷之实。”
赵普脸色骤变,刚要辩解,柴荣却抬手制止:“此事朕已知晓。张仲良捏造事实,革去御史之职,贬为地方县丞;陈琅清白自证,继续主持蜀地政务,茶山之事,按原计划推行。”
这场弹劾风波,看似以陈琅洗清冤屈告终,实则暗藏玄机。退朝后,柴荣单独留下陈琅,屏退左右,语气沉重:“陈卿,朕知道你受了委屈。但赵匡胤背后有殿前司旧部支持,赵普在朝堂也颇有势力,此时若处置他们,恐引发动荡。”
陈琅心中一凛,瞬间明白柴荣的考量 —— 并非不辨是非,而是忌惮赵氏势力,只能 “冷处理”。他躬身道:“臣明白陛下的难处。蜀地乃大周财源重地,臣定不会让赵氏势力影响蜀地稳定。”
“你明白就好。” 柴荣点头,从袖中取出一份密旨,“朕准你在蜀地增设‘财权监察司’,统筹茶、盐、交子事务,可调动武卫局护榷军,确保财权不被旁落。赵氏兄弟想动你,也需掂量掂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