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德八年三月末,暮色笼罩下的成都城外,锦江滩涂一片萧索。
流民如蚁,密密麻麻地聚集在这片荒芜之地。枯瘦如柴的孩童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角,在料峭寒风中,艰难地啃着树皮,那瘦小的身躯在风中瑟瑟发抖;满脸沧桑的老农坐在龟裂的田埂上,目光空洞地望着荒芜的耕地,一声声沉重的叹息,仿佛诉说着无尽的绝望。
后蜀 “田赋十取四” 的旧制,像一座沉重的大山,无情地压在农户肩头,逼得他们不得不弃田逃亡。而周军入城后的劫掠,更是雪上加霜,使得蜀地民心早已如紧绷到极致的弓弦,稍有风吹草动,便有断裂的危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内的景象。曾经繁华热闹的绸缎铺,此刻门庭紧闭。商户们小心翼翼地隔着门缝,打量着城外的流民,眼神中满是戒备与冷漠。
后蜀 “商税十取一” 的宽松政策,让他们得以垄断蜀地财利。面对城外百姓的困苦,他们毫不关心,只顾着将金银珠宝藏进地窖,仿佛那些饥民的死活与他们毫无关系。
远在汴京的柴荣,看着密探绘制的《蜀地流民图》,眉头紧锁,指节不自觉地叩击着案几:“陈琅在荆楚能让‘湖广熟,天下足’,如今蜀地这般乱局,也只有他能化解了。”
于是,四月初,陈琅肩负重任,带着五千护榷军、五万石粮抵达蜀地。他没有急着进入衙署,而是径直前往流民聚集地。
护榷军掀开粮车挡板的那一刻,糙米的香气瞬间弥漫开来,驱散了笼罩在流民心头的绝望阴霾。陈琅站在临时搭起的高台上,玄色官袍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声音坚定有力:“我奉陛下之命来蜀,先分粮,再让大家有田种、有饭吃!今日起,每户先发一石粮,后续的政策,定不让大家失望。”
这番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流民们黑暗的生活,让他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然而,改革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陈琅在成都设下十处 “赋役兑换点”,推出 “十石粮换商税抵扣券” 的政策,希望借此促进农户与商户之间的物资流通,改善民生。农户凭券可向商户换物资,商户凭券可抵百文商税。
这本是一项利民利商的好政策,可消息传开后,赵普(此时以 “殿前司掌书记” 身份留蜀,为赵匡胤谋划)却暗中使坏。他授意手下文官,在兑换券的文书上做手脚。
“李老汉,您这券上的‘纳粮数额’写的是‘十斗’,不是‘十石’,按规矩不能换布啊。” 兑换点的文官拿着券,语气中带着刻意的刁难。
李老汉一下子愣住了,他明明缴了十石粮,怎么券上却变成了十斗?周围的农户听闻,纷纷围了过来,看着券上模糊不清的字迹,议论纷纷:“是不是官府又要骗人?”
短短半日,就有二十余户农户因 “文书不符” 被拒之门外,兑换点前的人群渐渐躁动起来,不满的情绪在空气中蔓延。
陈琅得知消息后,立刻赶往现场。刚到兑换点,就撞见赵普的心腹文官正将一张券扔在地上,态度十分恶劣:“自己没看清规矩,还敢来闹?”
陈琅弯腰捡起地上的券,指尖轻轻抚过模糊的字迹,心中已然明了。他发现券上 “石” 字的竖笔被刻意写短,乍一看像 “斗”,而且官印盖在字迹边缘,更增加了混淆的可能性。
陈琅转头,目光如炬地看向文官:“陛下设此政策,是为惠民,你却在文书上做手脚,是何居心?”
文官强装镇定,辩解道:“陈大人,这是按制式写的,小人只是照章办事。”
可话音未落,皇商司财算局局使苏九算从人群后走出,手中拿着一叠账簿,义正言辞地说道:“按大周财算制式,‘石’字竖笔需长三寸,‘斗’字竖笔仅一寸,且官印需盖在字迹正中。你这券上的字,分明是刻意篡改,还有这些 ——” 苏九算翻开账簿,“近三日有五十张券的‘纳粮数额’被篡改,改动手法一致,都是你手下文官的笔迹。”
文官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扑通一声跪地求饶。
陈琅当场下令:“撤掉所有篡改文书的文官,由财算局重新印制兑换券,加盖防伪水印,今日起,苏九算亲掌兑换点审核。”
新券印出后,苏九算在券面加了 “稻穗暗纹”,只有对着光才能看见。李老汉拿着新券,顺利换了一匹蓝布,激动得老泪纵横:“还是陈大人、苏大人靠谱!”
短短三日,首批五百户农户全部完成兑换,沉寂许久的田埂上,渐渐又响起了耕地的吆喝声,生机开始慢慢复苏。
解决了农户端的问题,陈琅又将目光投向了商户。
他召集商户议事,宣布将商税从 “十取一” 提至 “十取二”。此消息一出,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
绸缎铺老板张万财第一个跳起来,大声抗议:“陈大人,这是要断我们的活路啊!” 身后的商户们也纷纷附和,一时间,反对声此起彼伏。而赵普派来的文官则在一旁煽风点火:“商税翻倍,蜀地商户怕是要全关门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