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举庆功宴落幕次日,晁盖便召集狄仁杰、朱停、沈炼、袁承志等重臣,在御书房召开中原发展议事会。案头摊开一幅巨大的中原地图,标注着开封、洛阳、许昌等重镇的耕地、河流与矿产分布。“中原乃华夏粮仓,却因农具落后、水利失修,亩产不足;手工业仍用古法,效率低下;交通不畅,物资难以流通。今日召诸位,便是要借新法革新,让中原成为盛世根基。” 晁盖手指地图上的黄淮平原,语气坚定。
众人闻言皆面露好奇,朱停率先发问:“陛下所言‘新法’,莫非是改良蒸汽机那般巧思?” 他去年改良的蒸汽机已用于矿山抽水,效率远超人力,对 “新法” 最是期待。晁盖点头,从袖中取出几张图纸,摊在案上:“这是曲辕犁的改良图,加装省力杠杆与深耕铲;这是水车的改进方案,可借齿轮传动提水灌田;还有纺织机的革新设计,用脚踏带动多锭纺纱,效率能提三倍。”
图纸上的线条清晰,标注着尺寸与原理,朱停拿起曲辕犁图纸,手指在杠杆连接处摩挲:“陛下这设计,竟能让犁地时省三成力气!若能批量打造,中原农户定能多耕不少田地。” 狄仁杰也凑上前,看着水车图纸:“黄淮平原常遇旱涝,此水车若能普及,可解灌溉之困,亩产或能翻倍。”
当日午后,晁盖便带着朱停、袁承志前往开封郊外的皇家农庄,实地试验改良农具。农庄内,十余名农夫围在田埂旁,看着铁匠按图纸打造的新曲辕犁 —— 犁身比旧犁短半尺,犁铧呈弧形,尾部加装一根木质杠杆,连接犁柄。“老张,你试试!” 晁盖示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上前。
老农张老汉握着犁柄,脚踩犁铧入土,轻轻下压杠杆。以往需两人才能拉动的犁,如今他一人便能轻松推动,犁出的土沟又深又直,还能灵活调整深浅。“好家伙!这犁比老犁省劲多了!” 张老汉惊喜地喊道,又试着耕了半亩地,额头上的汗比往常少了大半,“按这速度,俺一天能多耕两亩地!”
不远处的河边,新改良的水车也已安装完毕。水车直径三丈,轮周装有二十个木斗,轮轴处加装齿轮,连接岸边的石碾。随着水流冲击水车转动,齿轮带动石碾不停研磨稻谷,同时木斗将河水提至高处的水渠,顺着渠道流入田间。负责灌溉的农夫李二郎看得目瞪口呆:“以往俺们用旧水车,一天只能灌十亩地,这新水车怕是能灌三十亩!还能顺便碾谷,真是一举两得!”
晁盖蹲在田埂上,对围拢的农夫们说道:“这些新农具,朝廷会派铁匠批量打造,按成本价卖给农户,家境贫寒的还能赊账。再过几日,会派农官来教大家新的种植法子,保准让大家的收成翻番!” 农夫们闻言欢呼雀跃,张老汉激动地跪地叩谢:“陛下体恤百姓,俺们定好好种地,多交粮食!”
半月后,中原各地的铁匠铺都接到朝廷派发的农具图纸,朱停亲自到洛阳、许昌的大铁匠铺指导,解决锻造难题。为了让农具尽快普及,晁盖还下旨:凡打造新农具的铁匠铺,朝廷给予三成补贴;农户购买新农具,可凭户籍在县衙登记,享受免税半年的优惠。一时间,中原大地上,新曲辕犁、水车、龙骨水车纷纷涌现,春耕时节的田野里,随处可见农夫们使用新农具劳作的身影。
除了农业,晁盖还将目光投向手工业。在开封城内,他选中一处废弃的官营织坊,改造为 “新式纺织工坊”。工坊内,二十台脚踏多锭纺纱机整齐排列,每台机器装有四个纱锭,由工匠按图纸组装而成。织坊掌柜王大娘看着工匠们调试机器,手指在纱锭旁比划:“以往俺们用旧纺车,一人一天只能纺一斤纱,这新机器若真能纺三斤,俺这织坊就能多招不少织女,还能多织不少布!”
晁盖亲自示范纺纱机的用法:双脚交替踩踏踏板,带动轮轴转动,纱锭随之旋转,手中的棉絮被拉成棉线,同时缠绕在四个纱锭上。不过半个时辰,他便纺出了半斤棉纱,比旧纺车快了四倍。“王大娘,你看,这机器不仅快,纺出的纱还更均匀。” 晁盖将棉纱递过去,王大娘接过细看,纱线粗细一致,比手工纺的紧实不少,“陛下,这机器真是神了!俺这就组织织女们学习,早日开工!”
为了推动纺织业发展,晁盖还下旨:凡采用新纺织机的工坊,朝廷免征三年营业税;织出的布匹若达到朝廷规定的质量标准,可由官商收购,远销西域与辽东。消息传开,开封、洛阳等地的织坊纷纷改造设备,不少商人也投资开办新工坊,中原的布匹产量大幅提升,原本昂贵的棉布,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
交通方面,晁盖提出 “官道 运河” 的革新方案。他命沈炼牵头,组织民夫修整中原各地的官道,将原本狭窄的土路拓宽至三丈,路面铺设碎石与夯土,两侧开挖排水沟,防止雨天泥泞。在洛阳至开封的官道旁,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驿站,驿站内设有马厩、客栈与货栈,方便商旅休息与货物中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