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者号”主控室内,只有设备低沉的运行声与林越自己的呼吸声交错。昨日下午那场短暂而激烈的电子对抗后,遗迹内外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死寂,仿佛暴风雨前凝固的空气。士兵侦察机的自毁,如同斩断了敌人探来的触手,但也无疑宣告了全面冲突的开始。林越深知,暂时的安静意味着下一次攻击将更加致命、更加周密。他必须利用这宝贵的间隙,巩固防御,并寻找破局的关键。
黎明时分,他首先全面检查了遗迹的防御系统。能量屏障发生器运行稳定,但持续开启能耗巨大;环境干扰场需要优化算法,以应对可能更强的电子反制;被动传感器网络覆盖良好,但缺乏主动预警纵深。他消耗部分储备材料,在遗迹外围几个隐蔽制高点加装了数个小型的振动与红外复合传感器,扩大预警范围。同时,他改进了干扰场的频率调制模式,使其更具攻击性和迷惑性。
接着,他将目光投向那最不可控,却也可能是最强力的武器——奇点能量。上次强行引导能量脉冲险些失控的教训历历在目。他不能再鲁莽地将其作为攻击手段,但或许可以换一种思路:不直接“驱使”,而是“共鸣”与“放大”。
他来到能源协调接口,调出奇点能量场的实时频谱图。那混乱狂暴的波动中,是否存在着某种可以被利用的“规律”或“共振点”?他手握圆盘,小心翼翼地释放出一缕极其微弱的精神感应,如同音叉般尝试与能量场进行“调谐”。这是一个极度精细且危险的过程,需要全神贯注,感知最细微的频率变化。
数小时的尝试后,他有了一个模糊的发现:当能量场波动处于某个特定频段时,圆盘与之会产生一种极其和谐的“嗡鸣”感,此时遗迹内部能量网络的稳定性会短暂提升。反之,当波动进入另一个混乱频段时,圆盘会传来刺痛般的排斥感。这或许意味着,存在“友好”与“敌对”的能量相位?如果能预测或轻微引导能量场偏向“友好”相位,或许能提升遗迹的防御和运行效率,甚至……对敌方能量武器产生干扰?
他记录下这些初步发现,留待进一步验证。当前,生存仍是第一位。
午后,就在他刚完成一轮能量场观测记录时,外围新布设的传感器传来了警报!不是大规模进攻,而是多个方向同时出现了极其微弱的、断断续续的信号干扰!这种干扰并非试图入侵系统,更像是在进行高强度的电子侦察和定位尝试!
“他们在 triangulation(三角定位)!”林越瞬间明白。敌人在用多点侦测的方式,精确定位遗迹的核心位置和能量源!一旦定位完成,下一波将是精准的饱和打击!
他立刻启动升级后的环境干扰场,强大的全频段阻塞干扰如同无形的护盾瞬间张开,对方的侦察信号在干扰下变得杂乱不堪,难以有效定位。然而,对方显然也有备而来,干扰信号立刻改变了模式,试图进行反干扰和穿透。
一场无声的电子战在看不见的领域激烈展开。主控台屏幕上,代表干扰与反干扰的能量曲线剧烈交织。林越紧张地监控着系统负载,不断微调干扰参数,与对方看不见的电子战单元进行着高速攻防。汗水从他的额角滑落,这种技术层面的对抗,比拼的是计算能力、技术储备和意志力。
就在电子战陷入胶着时,更糟糕的情况发生了!环境扫描显示,一队约六人的士兵小组,利用电子对抗的掩护,已经悄然渗透到了遗迹入口外不足五百米的一处岩石裂隙中!他们装备精良,其中两人背负着圆筒状发射器,似乎是单兵导弹或能量武器!他们正在利用地形和光学迷彩构建发射阵地!
物理攻击与电子压制同步进行!对方计划周详,意图一举摧毁或瘫痪遗迹!
林越心脏狂跳。电子战不能停,否则遗迹位置暴露无疑。但地面的突击小组必须立刻清除!他无法分心同时操控防御系统进行精准点对点反击。
危急关头,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利用刚刚发现的能量场“共鸣”原理,进行一次微操!
他迅速计算着奇点能量场的实时相位。就是现在!能量场正短暂滑向那个“相对友好”的频段!他全力激发圆盘,不再试图引导能量,而是将自己的精神力量作为放大器,将圆盘与能量场的和谐“嗡鸣”感瞬间放大,并聚焦导向遗迹的外部能量屏障!
“嗡————!”
一声低沉却震撼心灵的鸣响仿佛从地底深处传来!遗迹外层的能量屏障光芒大盛,亮度瞬间提升了数倍!不仅如此,这次强化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如同涟漪般以屏障为中心,向外扩散出一圈无形的、温和却带着强大排斥力的能量波纹!
这圈能量波纹掠过正在构建阵地的士兵小组时,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光学迷彩设备瞬间过载失效,身影暴露无遗!更致命的是,他们携带的精密电子设备,特别是那两具发射器,内部电路爆出一串火花,瞬间瘫痪!士兵们也被这股无形的推力冲得东倒西歪,阵型大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