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测者号”内部,林越在一种高度戒备的浅眠中醒来。昨日盆地边缘的激烈交锋和“开拓者号”日志中传来的惨烈结局,像冰冷的钢针扎在他的神经末梢。他不再是单纯的求生者,而是陷入了一场与时间和技术赛跑的生存竞赛。外面的士兵如同经验丰富的猎犬,已经嗅到了踪迹,下一次攻击随时可能到来。
他第一时间检查数据盒解密进度:92%。速度明显放缓,似乎在攻克最后的核心加密。环境扫描显示,盆地边缘那个疑似前进基地的信号更加清晰稳定,热源显示至少有五到六个单位在活动,并且有微弱的能量读数(可能是设备充电或通讯)。他们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在巩固据点,这更显得专业且危险。
“不能坐等他们准备好。”林越深吸一口气,眼神锐利。他必须利用“观测者号”的技术优势,在对方发动总攻前,建立起一道坚实的防御壁垒,并尽可能获取敌方情报。
他首先来到主控台,深入研究解锁的防御系统。除了之前用过的声波驱散装置,他还发现了几个新选项:
能量屏障(局部):可在遗迹入口通道或特定外壁生成短时间的能量护盾,消耗巨大,仅能维持数分钟。
环境干扰场:制造小范围的电磁或能量迷雾,干扰敌方电子设备(如瞄准镜、通讯器)和感官,效果取决于对方科技水平。
自动化哨戒炮(需修复):结构图显示遗迹外部有几个隐藏的武器平台,但状态显示为“离线,缺少能量核心和弹药”。
“能量屏障是最后手段,干扰场或许有用。”林越权衡着。他决定优先部署环境干扰场,覆盖遗迹入口周边区域。同时,他命令制造工坊,利用库存的金属和能量,尝试生产一批简易的遥控震动感应地雷。虽然威力有限,但能起到预警和骚扰作用。
整个上午,他都在紧张地布防。他小心翼翼地将几个地雷埋在入口通道外的碎石下,引线连接回主控室。又将环境干扰场的发生器调整到最佳覆盖角度。每完成一项,他都通过主控台模拟测试,确保系统响应正常。这个过程耗费了大量心神和部分储备能量,但他觉得值得。
布防间隙,他再次研究“开拓者号”已解密的日志碎片,试图找到对方的弱点。日志中提到,当年的陆战队在盆地内采集时,遭到了“原生生物疯狂攻击”。林越回想起自己遭遇的盲眼怪和那只恐怖的水生巨兽。他意识到,盆地内的生物对“能量结晶”和相关活动异常敏感,这或许是一把可以利用的“双刃剑”。
一个冒险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形:如果对方再次进入盆地采集,他或许可以主动引导或刺激盆地生物,制造混乱,借刀杀人。但这风险极高,容易引火烧身。
午后,就在他刚完成防御部署,准备休息片刻时,手腕终端传来轻微震动——最外围的一个震动传感器被触发了!方向正东,距离约两公里!
林越立刻冲到主控台,调出高清观测。只见两名士兵,身着光学迷彩,正以极低的姿态,利用地形掩护,向遗迹方向缓慢渗透。他们比上次更加谨慎,移动时几乎不留痕迹,并且携带了新的装备——一个架设在三脚架上的、带有碟形天线的扫描仪!
“他们在进行技术侦察!”林越心中一凛。对方显然不打算贸然强攻,而是要先摸清遗迹的虚实和防御能力。
他果断启动预先设置的环境干扰场,功率调整到中等。
遗迹入口外围的空气瞬间产生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扭曲,微弱的能量波纹荡漾开来。
渗透中的两名士兵立刻察觉到了异常。他们的扫描仪屏幕瞬间雪花一片,耳机里传来刺耳的杂音。两人迅速停止前进,隐蔽起来,用手势交流,脸上露出困惑和警惕的神情。他们尝试调整设备频率,但干扰似乎覆盖了多个波段。
林越通过观测看到这一幕,心中稍定。干扰场有效!这至少能拖延他们的侦察进度,并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
两名士兵在干扰区边缘徘徊了十几分钟,无法突破,最终选择后撤,消失在丛林之中。他们没有开火,也没有试图强行闯入,表现出了极强的纪律性。
“静默的交锋……”林越松了口气,但心情并未放松。这次只是侦察,下次可能就是试探性攻击了。对方已经知道遗迹拥有能量防御手段,必定会制定相应的反制措施。
傍晚,数据盒解密进度终于达到100%!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后,完整的日志文件和相关数据包呈现在主控台上。
林越迫不及待地打开最终日志:
“开拓者号”舰长卡特 - 最后记录:
… Vanguard队全军覆没…结晶被一种…巨大的节肢类原生生物夺回…我们被困在主营地…它们包围了我们…能量武器对它们的甲壳效果有限…通讯完全中断…我们尝试向‘方舟’(即观测者号)发送最后的识别码和日志备份…希望后来者能收到…不要重蹈我们的覆辙…奇点的能量…它在…影响我们的心智…产生幻觉…船员开始互相攻击…我必须…(剧烈的爆炸和金属撕裂声)…愿上帝…宽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