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熔炉的烈焰,在瓷粉(被陈衍命名为“釉石粉”)的神奇催化下,终于冲破了炉温的桎梏,熊熊燃烧。被黏土封死的炉门已被小心清理疏通,炸塌的三号烟道也另辟了隐蔽出口。十二座地底熔炉,如同十二颗被压抑许久终于爆发的地心熔核,日夜不息地吞吐着炽热的气流,将焦炭和“釉石粉”混合的火焰催至白炽,熔炼出品质远超以往的坚韧铁胚。
然而,新的瓶颈随之而来——原料的运输!
熔炉如同饕餮巨兽,对铁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同时,焦炭的消耗、尤其是珍贵的“釉石粉”(需要大量收集研磨瓷器碎片)都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但地表的监视,尤其是马司马和他手下那群嗅觉灵敏的“猎犬”,比之前更加严密。通往地下窑群的几个主要通道,几乎被日夜盯死。任何稍具规模的物资运输,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和盘查。
如何将急需的铁料(生铁锭、矿石)和“釉石粉”运进去?又如何将熔炼好的铁胚(沉重且目标明显)偷偷运出来,送到更隐秘的锻造点打造甲片?
陈衍的目光,投向了那些在行宫遗址附近荒地和山林中,像野草一样顽强生存的身影——孤儿营的孩子们。
这些孩子,大的不过十二三岁,小的才七八岁,多是流民遗孤或北府军阵亡将士的子嗣。他们被集中安置在遗址外围几个破败的窝棚里,由几个年迈的老卒或同样无依无靠的妇人勉强看顾。每日的任务,就是在附近的山野田间挖野菜、拾柴火,用以果腹或换取微薄的口粮。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像一群不起眼的、在尘土里觅食的小麻雀,是这片“不祥之地”最卑微的背景板,也恰恰因此,最容易被人忽视。
“就是他们了!”陈衍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也带着深深的不忍。让这些孩子卷入如此危险的事情,他于心有愧,但眼下,这是唯一的、也是最不易引人注目的途径。
计划迅速制定:
特制竹筐: 由“秽营”里手巧的篾匠秘密编制。外观与孤儿们平日挖野菜用的破旧竹筐一模一样,但底部有夹层!夹层厚度约一寸,用韧性极好的细竹篾和薄木板精心加固,缝隙处用桐油和麻线仔细密封,确保承重和隐蔽性。夹层下方,还特意保留了一层可以活动的薄竹篾底板。
伪装掩护: 夹层用于运送最关键、也最危险的物资——铁胚(小块)或研磨好的“釉石粉”(瓷粉)。上层,则铺满厚厚一层新鲜的、带着泥土湿气的野菜(如荠菜、马齿苋、苦菜等)或枯枝落叶。
气味干扰: 最关键的一环!陈衍深知桓玄手下有经验丰富的追踪者,甚至可能动用猎犬。铁胚和矿石本身气味微弱,但长期接触金属的工人身上会有残留,孩童们也可能沾染。为此,他找到了最天然的干扰剂——花椒!将大量晒干的花椒粒研磨成粗粉,在竹筐夹层与上层野菜之间,均匀地、厚厚地撒上一层!花椒粉浓烈刺鼻的辛香气味,足以掩盖绝大部分金属和矿石的微弱气息,更能强烈刺激猎犬的嗅觉,使其难以追踪!
路线分散: 孩子们每日挖野菜的路线本就分散且不固定。陈衍要求他们尽量选择草木茂盛、溪流旁、或者风向多变(利于气味扩散)的路径前往工地。每次运送量不大,但频率高,积少成多。
核心人物: 孤儿营中一个叫“小石头”的男孩被选中负责协调。他约莫十一岁,瘦小但异常机敏,眼神里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和警惕。他父母皆死于孙恩之乱,对乱世有着刻骨的仇恨,对能“为刘将军做事”充满渴望。
清晨,薄雾尚未散尽。十几个孤儿营的孩子,像往常一样,背着大大小小的破旧竹筐,散入行宫遗址周围的山林荒地。他们瘦小的身影在枯草和灌木丛中若隐若现。
小石头走在队伍中段,他的竹筐看起来和其他孩子并无二致,里面装着半筐刚挖的、沾着露水的荠菜。但只有他知道,在厚厚的荠菜下面,撒着一层厚厚的、散发着浓烈辛香的花椒粉。而在花椒粉之下,竹筐的夹层里,静静地躺着三块巴掌大小、冰冷沉重的铁胚!每一块都经过特殊处理,边缘被磨得圆润,并用破布包裹,尽量减少碰撞声。
每一步,小石头都走得格外小心。竹筐比平时沉重许多,肩上的背带深深勒进他单薄的肩胛。他能清晰地感受到夹层里那几块铁胚沉甸甸的分量,也时刻嗅着花椒粉那浓烈到有些呛人的气味。这气味让他鼻子发痒,但也带来一种奇特的安全感。
“石头哥,今天这筐里撒的什么啊?好冲的味道!”旁边一个更小的孩子吸着鼻子问。
“嘘!”小石头立刻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是魏伯给的‘驱虫药’,山里蛇虫多,撒了安全。” 这是事先统一好的说辞。
“哦…”小小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再多问。
队伍沿着一条干涸的小溪床前进。溪床里遍布卵石,崎岖难行,但相对隐蔽。孩子们熟练地在石头上跳跃,筐里的野菜随着他们的动作轻轻晃动。小石头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夹层里的铁胚发出异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