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迁都大策虽已定下,但具体如何执行,千头万绪,涉及军政民生方方面面,绝非一道命令便可解决。就在部分官员仍在为庞大的工程而感到茫然甚至畏难之际,一个身影悄然走到了台前,以其惊人的细致与缜密,将宏大的战略化为了可操作的蓝图。
此人便是慕容月。
自陈衍在朝会上一锤定音后,慕容月并未多言。但她回到后宫,立刻召集了心腹文书、精通算学的幕僚,以及原西燕、后秦旧宫中熟悉长安布局和仓储运输的老吏,闭门不出两日。
第三日,陈衍正在偏殿与王镇恶、独孤信等商议迁都先期的军事部署,慕容月求见。她并未盛装,只着一身便于行动的胡服劲装,发髻简单挽起,手中捧着一厚摞写满字迹的纸卷和几卷大幅绢图。
“王上,诸位将军。”慕容月行礼后,声音清亮而不失沉稳,“迁都事大,臣妾不才,这两日根据王上宏略,草拟了一份迁都细则章程,请王上与诸位过目。”
陈衍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期待,他知道慕容月聪慧,却没想到她行动如此迅捷。“哦?快呈上来。”
内侍将那些纸卷和绢图在巨大的木案上铺开。顿时,一幅极其详尽、条分缕析的迁都规划图呈现在众人面前。
首先是人员分批迁移计划(《迁都人口分期疏》):
慕容月将需要迁移的人员分为四批,并非简单按官职高低,而是综合考虑了职能、家庭、安全保障等因素。
首批(即刻出发): 王驾仪仗(精简)、中枢决策机构(中书、门下核心官员及属吏)、禁卫精锐(玄甲营主力)、工械营骨干。目的:快速建立长安指挥核心,并立即开始宫室修复和防御强化工程。人数严格控制,轻车简从。
第二批(一月后): 其余朝廷职能衙门(尚书省六部、御史台、大理寺等)官员及其直系眷属、必要的护卫军队。目的:完成行政体系的转移。
第三批(春耕结束后): 军中中层将领及士卒部分眷属、旧都(秦州)部分工匠、商户(自愿报名,给予政策优惠)。目的:在社会稳定后,开始大规模人口迁移,并带动经济活力
第四批(秋收后至明年春): 剩余军属、旧都普通民众(自愿)、以及前期迁移过程中因故滞留者。目的:不强制,以利诱为主,完成整体迁移。
每一批都精确标注了预计人数、所需护卫兵力、主要行进路线、沿途预设补给点位置及物资储备量。
其次是物资转运方案(《都畿物资转运策》):
慕容月提出了“三线并进”的策略。
陆路主干线: 组织大型官营车队,雇佣民间驼队、马车,由军队护卫,运输重要文书档案、精密仪器、贵重财物、部分急需军械。
水路辅助线: 利用渭水及其支流(在通航河段),建造或征用船只,运输粮食、布匹、建材等大宗笨重物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她甚至标注了需要临时修缮的码头和需要疏浚的河段。
就地取材线: 并非所有物资都需西运。长安及周边地区,木材、石料、陶土等均可就地采集。计划书中详细列出了关中各地可用的资源点,并提出“设场募工,以粮代酬”,极大减少运输压力。
然后是机构设置与旧都功能保留方案(《两京建制疏》):
这一点尤为关键,直接回应了李繁等陇右官员的担忧。
长安(京师): 作为政治、军事、文化中心。设置完整的中央机构。重点修复未央宫、官署、太学、武库、主要市场及城墙防御体系。
旧都(秦州,设为西京): 并非废弃,而是赋予其新的战略定位。
军事重镇: 留守两万精锐,由一员大将(她建议由一位稳重且熟悉陇右情形的老将,如老魏)镇守,负责陇右、河西防务,震慑西陲,并为将来经营西域做准备。
后勤基地: 保留部分军工匠作坊、大型粮仓。作为长安的战略纵深和后备补给基地。
商贸节点: 继续保持与河西、西域的贸易枢纽地位,税收优惠,鼓励商队往来,所得利润一部分补充西京军费,一部分上缴中枢。
宗庙所在: 建议将北秦早期创业者的祠庙、部分重要档案保留于西京,以示不忘根本。
此外,还有详细的《迁都期间政务衔接办法》、《沿途治安管理条令》、《新旧官员安置略则》甚至包括《迁移人口疾病防治预案》!
每一卷计划都条理清晰,数据详实,考虑到了各种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并提出了备用方案。例如,如果春雨导致道路泥泞,陆路车队如何调整行程;如果北魏小股部队骚扰,如何应对;甚至包括了迁移过程中牲畜疫病的防治办法……
王镇恶、独孤信等武将看得目瞪口呆。他们擅长冲锋陷阵,何曾见过如此细致入微的后勤调度方案?这简直比指挥一场大战役还要复杂!其中涉及的算学、统筹学、管理学的知识,远超一般文官的范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