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的五月,春深似海,中医学院里几株晚樱开得如火如荼,粉云叠嶂,然而这烂漫春色,却丝毫无法分散林晚秋内心的紧绷与期待。今天,是她毕业论文答辩的日子,也是她近两年进修生涯最终的、最重要的检验。
她穿着一身浆洗得干干净净、熨烫平整的深蓝色学员服,头发一丝不苟地梳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一对因为紧张而微微泛红的耳朵。坐在等候区的硬木长椅上,她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脏“咚咚”的擂鼓声。手心里攥着几张写满答辩要点的小卡片,边缘已被汗水微微濡湿。
她的论文题目是《中草药在畜禽常见病预防及辅助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探索》,厚厚的一摞文稿,凝聚了她过去在养殖场数年的实践心血,以及在学院系统学习后,将经验提升到理论高度的思考与总结。里面不仅有详实的实验数据、清晰的对比分析,更有对传统中兽医理论与现代养殖业结合前景的深入探讨。
“下一位,林晚秋同学。”工作人员在门口喊道。
林晚秋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襟,迈着尽可能沉稳的步伐走进了答辩教室。椭圆形长桌后面,坐着五位表情严肃的答辩委员会老师,其中包括她的指导老师王老师,还有几位在学院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空气仿佛凝固了,只有窗外隐约传来的鸟鸣。
她走到讲台前,先向老师们鞠躬致意,然后开始了自己的陈述。起初,声音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当她投入到自己熟悉的领域,讲述起那些在养殖场里与猪群、与草药打交道的日日夜夜,讲述起实践基地里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令人振奋的数据时,她的声音渐渐变得清晰、坚定,眼神中也焕发出自信的光彩。
她重点阐述了如何将中医“治未病”、“辨证施治”的核心思想,创造性地应用于群体养殖的防疫实践,如何通过科学的组方和严谨的实验,验证了中草药在降低发病率、减少抗生素使用、节约成本方面的显着优势。
陈述完毕,进入提问环节。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扶了扶眼镜,率先发问,问题直指理论核心与实践的适配性:“林晚秋同学,你论文中强调‘辨证施治’,但畜禽群体养殖,个体差异如何精准把握?你这套方法,普适性如何保证?”
这个问题正在林晚秋的准备之中,她沉着应答:“教授,您的问题非常关键。在群体养殖中,我们无法对每个个体进行‘辨证’,但可以对群体所处的‘证候阶段’进行判断。比如,季节更替时,群体易感外邪,属于‘表证’范畴;饲料转换期,脾胃易伤,属于‘里证’中的‘脾胃失调’。我们针对的是群体在特定环境、特定生理阶段表现出的共性证候进行预防和干预,这是将中医思想与养殖特点结合的创新点。普适性则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和不同养殖单位的实践反馈来验证和完善,我的论文中第三章有详细的数据支撑……”
她的回答条理清晰,既有理论高度,又不脱离实践土壤。王老师在一旁听着,微微颔首。
接着,其他老师又就论文中的数据统计方法、药材质量控制、未来推广可能遇到的障碍等提出了问题,林晚秋均一一作答,虽然个别问题让她略有思索,但整体应对从容,展现出了扎实的功底和清晰的思路。
当主答辩老师最后说出“答辩到此结束,请林晚秋同学暂时离场等候”时,林晚秋再次鞠躬,退出了教室。门在身后关上,她靠在冰凉的墙壁上,才感觉双腿有些发软,后背早已被汗水浸湿。
等待结果的时间,短暂而又漫长。她脑海里反复回放着刚才的问答,审视着自己是否有疏漏。
终于,教室门再次打开,王老师面带笑容地走了出来,向她伸出手:“林晚秋同学,恭喜你!答辩委员会一致认为,你的论文选题新颖,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数据详实,结论可靠,答辩表现优秀!论文成绩,优秀!”
一股巨大的、滚烫的热流瞬间涌遍全身,冲散了所有的紧张和疲惫。林晚秋紧紧握住王老师的手,眼眶一下子就红了:“谢谢王老师!谢谢各位老师!”
“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王老师欣慰地看着她,“晚秋啊,你没有辜负这次学习机会,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为师为你感到骄傲!”
顺利通过答辩,并且获得“优秀”的成绩,意味着林晚秋的进修生涯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消息很快在小小的进修班传开,同学们纷纷向她表示祝贺。就连一向有些清高的李秀梅,也由衷地说:“晚秋,你这篇论文,确实做得漂亮,给我们‘土专家’正名了!”
然而,喜悦之后,更现实的问题接踵而至。毕业在即,何去何从?
仿佛约好了一般,几家单位的“橄榄枝”几乎同时递到了她的面前。首先是王老师代表学院,表达了希望她留校任教的意愿,认为她的实践经验对丰富中兽医教学至关重要。随后,省城一家新成立的、专门研究中药资源开发的科研所也发来邀请,看中了她将中药应用于新领域的探索精神。甚至,她之前实习过的一家地方中型医院,也托人带话,愿意为她提供中医科的岗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