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西装的男人拿着预约单站在门口,陈砚舟抬眼看了看,手里的勺子在水汽氤氲的锅边顿了顿。水滚了,白雾袅袅上升,他没作声,只将火调小了些。
小张从后厨快步走来,压低声音:乔振海那颗冬瓜的检测报告出来了,里面的神经毒素成分,和三年前味耕堂查封案里发现的一模一样。
陈砚舟点点头,将安神粥缓缓盛入保温桶,盖上盖子。看来有人还是不肯罢休。他语气平静,那就让规矩更硬些。
第二天上午十点,店门前早已围得水泄不通。
红底金字的横幅在门框上方轻轻晃动:心味厨艺擂台·首战开擂。几张长桌拼成的评委席摆在露天操作台前,七把椅子还空着,桌上整齐摆放着评分卡和笔。喇叭里循环播放着规则:每日一场,主题轮换;凡热爱烹饪者皆可报名;创意、口味、情感三项打分,缺一不可。
人群议论纷纷。
这不就是做饭比赛?一个穿花衬衫的男人抱着手臂,昨天考答题,今天考炒菜,明天是不是还得考背菜谱?
旁边的大妈接过话:人家说了,是为了让更多人明白什么是用心做菜。你要是只会颠勺不会用心,上来也是白搭。
说得神乎其神的,我看就是作秀。花衬衫嗤笑一声,真公平?评委都是熟人吧!那个沈警官、唐记者、余大明星,哪个不是跟他关系好?
话音刚落,手机里传出一条匿名帖的截图,在几个人之间悄悄传看。标题赫然写着:内部消息:擂台选手已内定,第一名是老板亲戚。
陈砚舟站在操作台后,将这些议论尽收耳中。他没有解释,只拿起银汤勺,在瓷盘上轻敲三下。
叮——叮——叮——
清脆的声响让全场顿时安静下来。
我知道有人不信。他说,所以今天七个评委里,五个在线上远程打分,我只占一席。分数当场公布,全程直播。若觉得不公,欢迎现场举手质疑。
他略作停顿,继续说道:而且第一个主题很简单——创新家乡菜。不需要多高级,就做一道你小时候吃过,但现在再也尝不到的味道。
人群又开始窃窃私语。
报名者陆续上台抽签。八位参赛者,每人五分钟准备时间,现场完成一道菜。
第一位登台的是个年轻女子,利落的短发,黑色厨师服,袖口卷到手肘。她一言不发,先将小铁锅烧热,倒油,爆香姜蒜,接着从保温盒里取出一块暗红色的肉,切片下锅。
动作干净利落。
随后她打开一个小袋子,倒入些许碎巧克力,又撒了一把干辣椒粉。
有人惊呼:她要做什么?辣子鸡配巧克力?
锅里滋滋作响,香气混着焦甜味飘散开来。她快速翻炒,最后淋上一勺深色酱汁,装盘时巧妙地摆成花朵形状。
这道菜叫离乡辣吻她说,小时候,我爸总在年夜饭时偷偷往回锅肉里加一点巧克力,说是川味洋吃。后来他出国打工,再也没回来。这道菜,是我记得的最后一次团圆饭。
她话音落下,评委席上的评分卡陆续亮起。
陈砚舟注视着盘中的肉片,夹起一小块送入口中。
甜味先涌上来,浓郁得像是糖浆包裹着舌尖。接着辣意袭来,从喉咙直冲脑门。最后留在唇齿间的,是一抹淡淡的苦涩,像是谁强撑着笑完最后一句告别。
他写下分数:创意9分,口味8分,情感……7.5。
情感分为什么不高?女子紧盯着他问。
因为你太想让人记住这个味道。陈砚舟说,真正的思念,不会这么用力。
女子眼神闪烁了一下,没有反驳,默默收拾工具离开了。
第二位是个中年大叔,做的是扬州炒饭。蛋液金黄,米饭粒粒分明,葱花翠绿。看起来无可挑剔。
但他端上来时,手微微发抖。
这是我老伴最爱吃的。他说,她去年走了。医生说她在最后时刻还在念叨,想再尝一口我炒的饭。可我一直不敢做,怕做不好。今天,我想试试。
他的声音越来越低,几乎听不清。
陈砚舟尝了一口。咸淡适中,火候到位,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他写下分数:创意6,口味8,情感9。
你炒得很好。他对大叔说,但她要是还在,一定会说少放点盐
大叔一怔,眼圈顿时红了。
接下来的几位选手水平参差不齐。有学生模样的孩子做了妈妈牌的番茄炒蛋,可惜糖放多了;有个阿姨带来自制酸菜鱼,但火候过了,鱼肉老了。
争议最大的是第三位选手。
他又高又瘦,戴着口罩,只露出一双眼睛。上台时不看人,也不说话,径直打开背包,取出一套银光闪闪的小型厨具。
最特别的是,他带了一瓶蜂蜜和一小包辣椒面。
他在锅里煎了一块豆腐,待两面金黄后取出,刷上蜂蜜,再撒一层细如粉尘的辣椒。
接着点燃喷枪,轻轻炙烤表面。
蜜糖遇热融化,包裹住辣粉,形成一层琥珀色的脆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