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的归来,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何记”看似稳固的水面下,激起了层层涟漪。他年轻、锐气、受过系统的现代商业教育,满脑子都是资本运作、品牌扩张、市场份额这些新鲜词汇。这与何雨柱多年来秉持的“匠心传承、稳扎稳打”的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冲突。
晚餐桌上的那次不欢而散,只是冰山一角。接下来的日子里,何晓并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从基础做起”,而是迫不及待地开始展现他的“才华”。他先是花了一周时间,对“何记”两家店的运营数据、客户结构、成本构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然后制作了一份厚厚的PPT,兴致勃勃地向何雨柱和娄晓娥展示他的“何记现代化改革方案”。
方案的核心思想是“标准化、规模化、资本化”:建立中央厨房,统一食材加工和半成品配送,大幅降低对厨师个人手艺的依赖,提高效率;引入特许经营模式,快速复制“何记”品牌,抢占大湾区市场;积极接触风险投资,为上市做准备。
“爸,妈,你们看!”何晓指着PPT上的图表,眼神发亮,“如果我们能建立中央厨房,光食材成本就能降低15%!如果开放加盟,三年内开五十家店不是梦!到时候,‘何记’就不是一家酒楼,而是一个餐饮帝国!”
何雨柱安静地听着,脸色却越来越沉。他看到的不是“帝国”,而是流水线上冰冷的标准化产品,是失去灵魂的“何记”招牌,是那些跟随他多年的老师傅们可能面临的边缘化。
“晓儿,”何雨柱打断儿子的激情演讲,声音低沉,“你说的这些,听起来很美。但是,我问你,中央厨房出来的咕呙肉,还能有墩子师傅守在灶台前,盯着火候一铲子一铲子炒出来的那股‘锅气’吗?加盟店里的服务员,能像阿珍她们一样,记住老客人的口味,端上一碗热汤时带着真心实意的笑容吗?‘何记’之所以是‘何记’,不是因为它有多少家店,而是因为它有温度,有人情味,有这门手艺活着的魂!”
何晓愣了一下,显然没想到父亲会如此直接地否定他的“宏图大计”。他有些不服气地争辩:“爸!时代变了!不能总抱着老黄历!现在讲究的是效率,是规模,是品牌价值!米其林三星餐厅也有中央厨房!让·雷诺的店也是资本在背后推动!我们不跟上,就会被淘汰!”
“被谁淘汰?”何雨柱的目光锐利起来,“被那些只想赚快钱的资本淘汰吗?晓儿,我告诉你,餐饮这行,最后能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对味道有敬畏、对客人有真心的店!资本能让你快速扩张,也能让你一夜之间崩塌!你看看‘龙景轩’,当初多风光,赵永发一倒,现在怎么样?根基不稳,楼盖得再高也是危房!”
“那是他们管理不善!”何晓提高了音量,“我们有手艺,有品牌,只要管理跟上,资本就是如虎添翼!”
“手艺?”何雨柱冷笑一声,“手艺是靠时间、靠汗水、靠一代代人传下来的!不是靠PPT和资本堆出来的!你以为你读了几年商学院,就比墩子师傅他们更懂做菜?比我和你妈更懂‘何记’?”
父子俩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气氛陡然紧张起来。娄晓娥在一旁急得直搓手,想劝又不知从何劝起。她理解丈夫对根基的坚守,也明白儿子想大展拳脚的雄心,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好了好了!都少说两句!”娄晓娥终于忍不住开口,“晓儿刚回来,有什么想法慢慢说。柱子,你也别着急,孩子也是为店里好。”
何雨柱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火气,摆了摆手:“这件事到此为止。‘何记’怎么走,我心里有数。你现在要做的,是沉下心来,把后厨的活儿摸透,把咱们的菜吃明白。其他的,以后再说。”说完,他起身离开了餐厅,留下何晓一脸愤懑地坐在那里。
这次激烈的冲突,像一道裂痕,出现在何家内部,也悄然影响了“何记”的氛围。何晓虽然暂时偃旗息鼓,但明显带着情绪,工作中也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对后厨的“慢节奏”和“老规矩”流露出不耐烦。后厨的老师傅们敏锐地感觉到了这位“少东家”的不同,私下里议论纷纷,有些担忧未来的变化。
欧阳文山得知情况后,私下找何雨柱谈心。
“柱子,晓儿有想法是好事,年轻人嘛,总想干一番大事业。你们父子俩这样硬顶下去不是办法,得找个方式沟通。”
何雨柱叹了口气:“欧阳主编,我不是顽固不化。资本、扩张,我不是完全反对。但前提是,不能丢了‘何记’的根本!晓儿他现在满脑子都是数字、模型,根本不懂一口好菜是怎么来的,不懂那些老伙计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我让他从基础学起,是为他好!不然,将来他怎么接手?靠算账吗?”
“我明白你的苦心。”欧阳文山点点头,“但沟通方式可以变通一下。或许……可以给他一小块试验田?比如,把新开发的外卖业务或者新店的甜品部交给他打理,让他在实践中去体会你所说的‘根本’,也让他证明自己的能力?堵不如疏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