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记酒楼”在铜锣湾的根基日益稳固,何雨柱推行的菜品标准化和人才培养计划初见成效,酒楼的日常运营如同上了润滑剂的精密齿轮,顺畅而高效。娄晓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客户关系管理和品牌建设中,“何记”逐渐积累起一批忠实的熟客,其中不乏商界名流和外国友人。日子仿佛驶入了一条宽阔平稳的航道,前景一片光明。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何雨柱和娄晓娥以为可以暂时松口气,专注于内部提升和未来规划时,来自北方的阴影,再次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悄然渗透过来。
这天下午,酒楼午市刚过,一位穿着朴素中山装、戴着眼镜、干部模样的中年男人走进酒楼,点名要见何雨柱。来人自称姓张,是四九城某区侨务办公室的“副主任”。
何雨柱心中警惕,但面上依旧客气地将这位张主任请进办公室。娄晓娥闻讯也赶了过来。
张主任坐下后,先是笑容可掬地代表“家乡父老”对何雨柱在香港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语气热情洋溢,但眼神却时不时地打量着办公室的装修和陈设,带着一种审视的意味。
“何雨柱同志,不,现在该叫何老板了!”张主任呷了口茶,笑道,“你可是我们区的骄傲啊!白手起家,在香港打下这么大一片基业,了不起!区里的领导们都很关心你在外的发展情况。”
何雨柱不动声色:“张主任过奖了,只是混口饭吃。领导们费心了。”
“哎,这话就见外了嘛!”张主任摆摆手,身体微微前倾,压低了声音,“何老板,咱们明人不说暗话。我这次来,是受领导委托,有个重要的事情想跟你商量。”
他顿了顿,观察着何雨柱的反应,继续说道:“你知道,内地现在改革开放,形势一片大好,到处都缺资金,缺项目。区里呢,最近在规划一个大型的、现代化的‘美食文化广场’,想引进一些有实力、有品牌的餐饮企业入驻,带动地方经济。领导们第一个就想到了你这位从咱们区走出去的成功企业家!”
何雨柱和娄晓娥对视一眼,心中了然。又是来要钱的,而且这次打着“支持家乡建设”的旗号,比上次那个王干部更加冠冕堂皇,也更难直接回绝。
张主任见何雨柱没说话,以为他动了心,更加热切地说:“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区里会在政策、用地、税收上给予最大力度的支持!以你何老板现在的名气和实力,回去投资这个项目,绝对是名利双收!到时候,你就是咱们区的功臣,是连接内地与香港的商业桥梁!”
话说得天花乱坠,但何雨柱却从中听出了潜台词:回去,出钱,然后被绑上他们的战车,成为某些人捞取政绩的工具。他太了解那里的运作方式了,所谓的“支持”背后,往往是数不尽的扯皮、摊派和意想不到的麻烦。更何况,他与四合院那些人的恩怨未清,一旦回去,无异于羊入虎口。
“张主任,感谢区里领导的厚爱和家乡人民的信任。”何雨柱斟酌着词句,语气诚恳却坚定,“这个项目听起来确实很好。不过,张主任您也看到了,我这家酒楼刚刚有点起色,根基还不稳,资金链也紧张,实在没有余力回去投资这么大的项目。恐怕要让领导和乡亲们失望了。”
张主任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何雨柱会拒绝得这么干脆。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带上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强硬:“何老板,话不能这么说嘛。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你现在成功了,可不能忘了根本啊!区里对这个项目期望很高,很多双眼睛都看着呢。再说,这也是一个加深你和家乡感情的好机会嘛,以后区里各方面,也好对你多加关照,你说是不是?”
这已经是近乎**的暗示和施压了。
娄晓娥忍不住开口,语气依旧温和,但带着不容置疑的底线:“张主任,我们非常理解家乡发展的迫切心情。但投资需要慎重,尤其是跨地域的投资。我们目前确实没有这个计划和能力。至于家乡的感情,我们始终放在心上,也会通过其他方式,比如捐助学校、帮扶困难乡亲等来回馈,不一定非要通过投资这个具体项目。”
张主任看看何雨柱,又看看娄晓娥,知道这对夫妻是铁了心不肯就范。他脸色沉了下来,端起茶杯,慢悠悠地说:“何老板,娄女士,你们在香港发展不容易,有个强大的娘家做后盾,总是好的。有些事情,不要做得太绝,免得将来……后悔莫及啊。”
这话里的威胁意味,已经十分明显。
何雨柱心中怒火升腾,但强压了下去。他知道,跟这种人撕破脸没有好处,只会招来更阴险的报复。他站起身,做出送客的姿态:“张主任的意思我们明白了。投资的事情,目前确实无能为力,抱歉。至于以后,我们行得正坐得直,在香港合法经营,依法纳税,没什么可后悔的。您慢走。”
张主任碰了一鼻子灰,脸色难看地站起身,冷哼一声,拂袖而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