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码头走私案的尘埃,随着许大茂和李奎被正式起诉、锒铛入狱而暂时落定。报纸上那豆腐块大小的社会新闻,很快就被股市的涨跌和楼市的喧嚣所淹没。香港这座城,永远不缺新的焦点。
但对何记饭馆而言,这次风波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内部,经过阿强这件事,何雨柱借机整顿了后厨和采购流程,立下更严格的规矩,伙计们见识了老板的手段和底线,做事更加小心谨慎,凝聚力反而增强了。外部,不知怎的,圈内渐渐流传开一种说法,说湾仔“何记”的何老板,看着和气生财,实则背景不简单,连本地捞偏门的“大佬”都在他手上栽了跟头。这种带着几分误读的“敬畏”,无形中为何记减少了许多潜在的麻烦。
麻烦暂时远去,何雨柱和娄晓娥终于能喘口气,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的发展上。扩大的店面生意蒸蒸日上,“何记”这块招牌在湾仔乃至更广的范围内,已经成了“好吃、实惠、有特色”的代名词。欧阳文山主编的那篇文章,持续发酵,带来了一批追求品质的稳定客源。
手里积累的资金越来越厚实,何雨柱和娄晓娥商量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盘下位于铜锣湾一间位置颇佳、但因经营不善而转让的二层酒楼!
这个消息,在何记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铜锣湾!那是香港的核心商业区之一,租金昂贵,竞争激烈,但机会也无限。从湾仔的小饭馆,一步迈入铜锣湾的酒楼,这步子跨得不可谓不大。
“柱子,会不会……太冒险了?”连一向支持他的娄晓娥,都有些犹豫。酒楼的投入巨大,万一有个闪失,好不容易积攒的家底可能瞬间赔光。
何雨柱站在新盘下的、尚显空荡的酒楼大堂里,环视着挑高的空间和临街的落地窗,目光灼灼:“晓娥,你看这地方,格局正,位置好。以前做不好,是老板不用心,或者路子不对。咱们有何记的口碑和手艺打底,为什么不能试一试?”
他转过身,握住娄晓娥的手,语气坚定而充满憧憬:“我们不能总满足于一个小饭馆。香港这地方,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现在有机会,有本钱,就得搏一把!我要把‘何记’做成真正的酒楼,做成一个响当当的牌子!以后,说不定还能开分号,做成连锁!”
娄晓娥看着何雨柱眼中燃烧的野心和自信,被他感染了。是啊,眼前的男人,早已不是那个满足于一餐饱饭的傻柱了。他的世界,变大了。
“好!”娄晓娥重重点头,眼中也闪动着光,“你想搏,我就陪你搏!咱们一起,把‘何记酒楼’做起来!”
接下来的几个月,何雨柱和娄晓娥几乎住在了铜锣湾的新店里。装修设计、菜单定制、人员招聘、设备采购……千头万绪,事事亲力亲为。何雨柱负责后厨布局和菜品研发,娄晓娥则负责前台管理、财务和对外联络。两人分工合作,常常忙到深夜,累得筋疲力尽,但看着酒楼一天天从毛坯变成想象中的模样,心里充满了创造的喜悦和期待。
何雨柱对菜品的追求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南北融合,开始深入研究粤菜的精髓,并尝试将更多高端食材和精巧技法融入自己的“何氏菜系”中。他高薪聘请了两位经验丰富的粤菜师傅,虚心请教,同时也毫不藏私地分享自己的北方菜心得。后厨团队在他的带领下,氛围融洽,技艺精进。
娄晓娥也展现了惊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她报读了更高级的管理课程,努力学习英文,以便应对未来可能的外国客人。她将酒楼的前厅管理得井井有条,服务规范,环境雅致,细节处见用心。
1984年底,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何记酒楼”在铜锣湾隆重开业!
开业当天,欧阳文山主编亲自前来道贺,并带来了几位饮食界的名流和媒体朋友。酒楼门前花篮锦簇,宾客盈门。崭新的招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内部装修典雅大气,既有中式的沉稳,又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何雨柱一身定制的中式礼服,精神抖擞,穿梭在宾客之间,举止得体,言谈从容。娄晓娥身着旗袍,温婉大方,招呼着女宾,应对自如。任谁也看不出,一年多前,他们还是蜗居在湾仔小店里、为生存奔波的小老板夫妇。
开业宴席的菜品,是何雨柱精心设计的融合盛宴,既有“何记”经典的柱侯猪手、改良打卤面,也有新创的“金汤佛跳墙”、“黑松露龙虾球”等高端菜式,道道精致,味味惊艳,赢得了满堂彩!
欧阳文山端着酒杯,对何雨柱感叹:“何老板,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这酒楼,格局、味道、服务,都已非吴下阿蒙!假以时日,必成本地名店!”
何雨柱谦逊一笑:“全赖各位朋友帮衬,欧阳先生提携。何记只是刚起步,以后的路还长。”
酒楼生意一炮而红!铜锣湾繁华地段,加上过硬的质量和口碑,“何记酒楼”很快成为附近白领、商家和游客就餐的热门选择,晚间包房常常需要提前数日预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