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满意足。
我那口祖传的紫砂锅,被我用丝瓜瓤,蘸着细盐,里里外外擦了不下十遍。
光可鉴人。
再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墨汁味。
厨房里,再也看不到一本奏疏,闻不到半点书卷的霉味。
窗明几净。
案板上撒着一层薄薄的干粉,散发着麦子最原始的香气。
这,才是我该待的地方。
为了庆祝我的厨房重获新生,也为了安抚我被奏疏和律法吓得半死的心。
我决定,做一顿好的。
“锦书,去御膳房,告诉他们,本宫今天要一条活的鳜鱼,一斤五花三层的嫩猪肉,新摘的菌菇,还有早上刚磨的豆腐。”
我一边挽着袖子,一边吩咐。
今天,我要做一道松鼠鳜鱼,再炖一锅腌笃鲜。
没什么,是一顿美食解决不了的。
如果有,那就两顿。
“是,娘娘!”
锦书应得脆生生的,脚步轻快地去了。
可她这一去,就去了快一个时辰。
我面都和好了,菌菇也择洗干净了,她还没回来。
我心里,隐隐觉得不对劲。
直到,我看见她提着一个食盒,低着头,一步一步挪进院子。
那样子,不像是领了赏,倒像是刚挨了板子。
她一进厨房,眼圈就红了。
“娘娘……”
她把食盒放在案板上,打开。
里面,没有活蹦乱跳的鱼,只有一条眼珠浑浊,鱼鳞都快掉光的死鱼。
没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只有一块又干又柴的后腿肉。
菌菇蔫了,豆腐散发着一股子酸味。
“怎么回事?”
我的声音,冷了下来。
“是……是御膳房的刘总管。”锦书的眼泪掉了下来,“他说,新鲜的食材,都留给陛下和皇后娘娘了。还说……还说娘娘您既然自己有小厨房,就该知道宫里的规矩,不能想一出是一出,乱了他们的章程。”
“他还说,”锦书越说越委屈,“承恩殿的份例,就是这些,爱要不要。”
我看着食盒里那些连下人都嫌弃的食材。
笑了。
怒极反笑。
好。
好一个御膳房。
好一个刘总管。
陛下刚赏了我黄金万两,东珠百颗。
旨意刚下,墨迹未干。
他们就敢这么糊弄我。
这是欺负我人善,还是欺负我没脑子?
我把手在围裙上擦了擦。
“他们以为,我这‘问政阁’是白设的?”
“以为我这惠妃的头衔,是纸糊的?”
“以为陛下赏的那些东西,是拿来看的?”
我一步一步,走出厨房。
“娘娘,您要去哪儿?”锦书吓坏了,连忙跟上。
“御膳房。”
我从墙上,顺手抄起了我那根擀面杖。
又粗又长,入手沉甸甸的,手感好极了。
“去告诉他们,什么,叫规矩。”
承恩殿的宫人,都看见了。
他们那位向来只在厨房里打转,连大门都懒得出的惠妃娘娘,此刻,一脸煞气,提着一根擀面杖,浩浩荡荡地,冲出了宫门。
身后,只跟着一个快要吓晕过去的小宫女。
御膳房,是后宫最油腻,也最热闹的地方。
灶火熊熊,人声鼎沸。
我一脚踏进去。
所有声音,都停了。
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看向我。
有惊讶,有错愕,有不屑。
一个穿着总管太监服饰,长得脑满肠肥的胖子,正翘着二郎腿,让一个小太监给他捶背。
他看到我,愣了一下,随即慢悠悠地站起来。
“哟,是哪阵风,把惠妃娘娘给吹来了?”
他皮笑肉不笑。
“娘娘金枝玉叶,这等油烟之地,可别熏着您了。”
我没理他。
我把手里的擀面杖,往旁边的案板上,重重一放。
“砰”的一声。
案板上正在切的菜,都跳了起来。
“刘总管,”我看着他,“我的鱼呢?”
刘总管脸上的肥肉抖了抖。
“回娘娘,今儿天不好,没打上新鲜的……”
“是吗?”
我打断他,指向墙角一个不起眼的水缸。
水缸里,几条肥美的鳜鱼,正悠闲地吐着泡泡。
刘总管的脸色,变了。
“那……那是留给太后娘娘的……”
“太后礼佛,茹素多年,什么时候改吃鱼了?”我冷笑。
他噎住了。
“刘总管,本宫入宫十年,虽不常走动,但也知道,御膳房是个什么地方。”
“哪个宫的份例是多少,什么品级用什么食材,都有定数。”
“本宫是惠妃,份例里,该不该有活鱼?”
他眼神闪烁,不敢回答。
“你们克扣下面的份例,以次充好,多出来的东西,拿去宫外换钱,这事,当本宫不知道?”
我每说一句,他的脸就白一分。
周围那些看热闹的厨子太监,也都低下了头,不敢作声。
“以前,本宫懒得管。”
“但今天,你们的手,伸到我承恩殿来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