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霉素换硬通货,巧与商人师周旋
一、大阪师团的“生意经”:不寻常的对手
黑风口据点换防的消息传到云蒙山时,王铁柱正在兵工厂看周先生调试新造的镗床。赵大山气喘吁吁地跑进来,手里攥着张伪军偷偷递来的纸条:“换防的是大阪师团的一个小队!听说这帮鬼子跟别的不一样,眼里只认钱,只要给够好处,啥都敢卖。”
“大阪师团?”王铁柱接过纸条,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米三斗换子弹百发,酒两坛换罐头五箱”,末尾还画了个歪笑的脸。他想起冀中时听老兵说过,这支部队里多是商人子弟,打仗稀松,做买卖却精得很,甚至会跟对手“互通有无”。
孙茂才恰好在根据地送货,听到消息眼睛一亮:“大阪师团的兵,俺打过交道。前年在太原城,一个伍长用三箱军用饼干,跟俺换了两匹绸缎,说要寄回日本给他婆娘做和服。他们的军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耽误‘业绩’,私下交易根本不管。”
“可咱拿啥跟他们换?”赵大山挠头,“咱的山货他们看不上,枪支弹药又都是保命的家伙。”
王铁柱没说话,目光落在了卫生队的方向。林晓棠带着从北平逃来的几个医学院学生,正蹲在山洞里捣鼓草药,上次从日军手里缴获的几盒盘尼西林,早就见底了。他忽然想起周先生提过,那些学生里有个叫苏文的,曾在协和医院的实验室待过,说过青霉素能土法制造。
“有了。”王铁柱拍大腿,“让苏文他们搞青霉素!这玩意儿在敌占区是黄金价,大阪师团的人肯定想要。”
二、山洞里的实验室:土法炼“黄金”
苏文接到命令时,正在给伤员处理伤口。这个戴眼镜的书生,手指白皙,跟战士们的老茧形成鲜明对比,听到要造青霉素,推了推眼镜:“能造,但难。得有恒温箱、培养皿,还得找青霉菌……”
“没有就自己凑。”王铁柱让战士们把缴获的日军饭盒洗干净当培养皿,用棉花和木炭做过滤器,最麻烦的恒温箱,竟被赵大山想出了法子——用木箱裹上棉被,里面放个装热水的铜壶,靠着添热水维持温度,虽然简陋,却真能把温度稳定在三十度左右。
青霉菌是在发霉的馒头和水果上找到的。苏文带着学生们,把发霉的样本刮下来,放在用酒精消毒过的玻璃片上,用放大镜观察,挑出最活跃的菌株。山洞里弥漫着一股霉味,学生们却浑然不觉,眼睛盯着玻璃片,像在寻宝。
第一次培养失败了。培养基被杂菌污染,长出一层绿毛,苏文看着发霉的培养皿,急得嘴角起泡。林晓棠煮了锅姜汤,递给他们:“别急,咱再试。以前在北平,老师说过,青霉素这东西,就得跟它磨性子。”
第二次,他们改用井水煮沸消毒,把培养皿放在蒸笼里蒸了半小时,终于成功培养出第一簇青绿色的菌落。苏文用吸管小心翼翼地提取培养液,过滤后得到一小瓶淡黄色的液体——这就是最初始的青霉素。
“能救命吗?”王铁柱看着小瓶里的液体,像看着稀世珍宝。
苏文点头,眼里闪着光:“能!稀释后注射,对伤口感染、肺炎都有效,比盘尼西林差不了多少。就是产量太低,这一瓶,最多够两个伤员用。”
山洞实验室很快扩成了“生产线”:妇女们用纱布过滤培养液,学生们负责接种菌株,战士们轮流给恒温箱添热水。每天能产出一小瓶青霉素,林晓棠给它起了个土名——“绿脓水”,可在战士们眼里,这比真金还珍贵。
有个被炮弹碎片划伤的战士,伤口发炎化脓,高烧不退,林晓棠抱着试试的心态注射了半瓶“绿脓水”,三天后,战士的烧竟退了,伤口开始结痂。消息传开,山洞实验室门口天天有人排队,都想求这“神药”。
“留着换硬通货。”王铁柱咬咬牙,让林晓棠把青霉素锁进铁盒,“等换来了钢材和弹药,才能救更多人。”
三、第一次交易:以药换弹
和大阪师团搭线的是孙茂才。他带着一小瓶青霉素,谎称是“祖传的疗伤药”,见到了黑风口据点的伍长田中。这个矮胖的日军军官,看到药瓶眼睛就直了——他的一个同乡在太原作战时感染了败血症,军医说只有盘尼西林能救,可医院里早就没货了。
“这药……真能治败血症?”田中捏着药瓶,手在发抖。
“比盘尼西林还灵。”孙茂才吹得天花乱坠,“一剂下去,高烧立退,三剂就能痊愈。就是少了点,俺们根据地就剩这一瓶。”
田中犹豫了。按军规,私藏药品是重罪,可一想到同乡痛苦的样子,又动了心。他咬咬牙:“我用五十发步枪子弹换,再加十盒罐头。”
“太少。”孙茂才摇头,“这药在北平,能换一挺机枪。俺们不要罐头,要子弹和钢材,最少两百发子弹,二十斤铁轨钢。”
讨价还价了半个时辰,最后以一百五十发子弹、十五斤钢材成交。交易在据点外的树林里进行,田中带着两个士兵,背着子弹和钢材,孙茂才把药瓶递过去时,他还特意闻了闻:“真有股霉味,能管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