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利器锋芒初现世,单兵重器破敌锋
一、兵工厂的“硬骨头”:火箭筒研发的百次淬炼
黄土岭战役结束后,李明远带着赵刚、周先生钻进了兵工厂的试验所。地上摊着被炸毁的日军坦克残骸,履带断成几截,装甲板上的弹痕深浅不一。李明远指着一块布满凹坑的装甲板,声音沉得像块铁:“你看这上面的弹痕,都是战士们用炸药包拼出来的。咱不能总让弟兄们抱着炸药包往坦克底下钻,得搞出能在几十米外打穿铁甲的家伙。”
周先生的手指抚过装甲板上的裂纹,忽然眼睛一亮:“老李,我想起个东西——德国人的‘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上次晋察冀的同志提过,说是能扛在肩上打,专门对付坦克。咱能不能仿一个?”
“仿!”李明远一拍桌子,“不管是啥法子,能让战士们少流血,咱就干!”
可仿制的难度远超想象。“铁拳”的原理不复杂:用一根铁管当发射筒,里面装发射药,前端装破甲榴弹,点燃发射药后,榴弹能飞几十米,击中目标后靠聚能装药炸开装甲。但难就难在“聚能装药”的配方和发射筒的密封性——装药配方不对,炸不开装甲;发射筒漏气,榴弹飞不远,还可能炸伤自己。
周先生带着五个工程师、二十个老工人,在试验所里搭起了简易车间。没有图纸,就凭着晋察冀同志的描述画草图;没有专用钢材,就用缴获的日军炮管切割后打磨;没有精密量具,就用木匠的尺子和铁匠的砧子一点点量。
第一次试射就在兵工厂后面的空地上。周先生亲自扛着用铁管做的“火箭筒”,瞄准十米外的一块钢板。战士们都躲在掩体后面,大气不敢出。“点火!”周先生喊了一声,旁边的助手拉动导火索。“砰”的一声闷响,榴弹没飞出去,反而在发射筒里炸了,铁管被炸得弯曲变形,周先生被气浪掀翻在地,脸上蹭满了黑灰,耳朵嗡嗡作响。
“老周!”李明远冲过去扶起他,只见他手上划了道血口子,却咧着嘴笑:“没事没事,至少知道哪里出问题了——发射药太多,筒子不结实。”
接下来的一个月,试验成了兵工厂的日常。第二次试射,榴弹飞出去了,却偏了十万八千里,砸在旁边的土坡上;第三次,聚能装药没起爆,榴弹像块石头似的弹了回来;第四次,好不容易打中了钢板,却只炸了个白印,没穿……失败的消息传到部队,有些战士开始嘀咕:“这玩意儿靠谱吗?还不如炸药包来得实在。”
赵刚把这话传给了周先生,老周听了,反而更铆足了劲。他带着人把炸坏的发射筒拆开,一点点分析原因,又从天津请来的老钳工那里学了“精密镗孔”的手艺,让发射筒的内壁更光滑,减少漏气;聚能装药则反复调整硝石、硫磺和铝粉的比例,光是报废的药块就堆了半间屋。
第五十六次试射那天,天气格外晴朗。周先生新做了一根发射筒,用的是从坦克残骸上拆下来的厚壁钢管,榴弹的弹头磨得像个圆锥,顶端还嵌了块铜片——这是他琢磨出来的“药型罩”,能让炸药的能量集中在一点,增强破甲力。
“这次要是再不成,我就去当步兵,抱着炸药包冲!”周先生扛着发射筒,手都在抖。李明远按住他的肩膀:“老周,不管成不成,你都是功臣。”
导火索点燃,“嗖”的一声,榴弹拖着一道青烟飞了出去,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精准地撞在二十米外的坦克装甲板上。“轰隆”一声巨响,装甲板被炸开一个拳头大的窟窿,碎片飞溅。
试验所里一片死寂,几秒钟后,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周先生扔掉发射筒,蹲在地上呜呜地哭了,眼泪混着脸上的黑灰,流成了两道泥沟。战士们冲上来把他举起来,抛向空中,喊着:“周先生万岁!咱有打坦克的家伙了!”
这款被战士们叫做“土火箭”的单兵火箭筒,虽然看着粗糙——铁管上焊着简易的瞄准镜,发射时后坐力能把人震个趔趄,有效射程也只有三十米,但对根据地来说,却是划时代的武器。王铁柱抱着火箭筒,对着报废的坦克试射了三发,每发都能打穿装甲,乐得他把火箭筒扛在肩上,到处炫耀:“以后打坦克,咱不用拼命了!”
二、“飞雷”逞威:火箭筒首战惊敌胆
“土火箭”列装部队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了根据地。各部队都来抢着要,最后李明远拍板:每个主力连配两具,由专门挑选的“火箭手”操作,还得经过周先生亲自培训——这玩意儿威力大,操作不当容易出危险。
王铁柱成了全军第一个“火箭手”。他文化不高,但对武器有种天生的敏感,练了三天就掌握了瞄准诀窍,能在二十五米外打中汽油桶。赵刚看着他试射,笑着说:“你小子天生就是玩这个的料,以后就是咱的‘坦克杀手’!”
机会很快来了。九月中旬,日军的一个坦克小队带着一个步兵中队,想偷袭根据地的秋收队伍。情报传到总部时,李明远正在查看火箭筒的生产进度,他当即决定:“让三营上,就用‘土火箭’,给鬼子来个下马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