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平三十年五月初,京北的晨光漫过全国议事会主会议厅的穹顶,透过彩绘玻璃洒在长桌上,将“民为邦本”的鎏金匾额映得愈发鲜亮。会议厅内早已坐满参会人员,官员代表赵文昌身着深灰色制服,胸前别着“京北市议事会专员”的徽章,独自坐在左侧第一排;工人代表们穿着藏蓝色工装,袖口还沾着国营机械厂的机油,簇拥着来自江南省国营机械厂的老王坐在中间;农民代表带着草帽,帽檐下是晒得黝黑的脸庞——方叔也在其中,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装着东海县公社的粮本和新麦样本,要在会上汇报粮食丰收情况;教育界代表则捧着厚厚的教材,眼镜片反射着晨光。
我坐在主位上,案头摊着三份文件:《全国民生改善进度报告》《城乡交通升级后续方案》《教育资源供需调研表》。电子屏滚动着实时数据,绿色的数字跳得让人心里有底:“全国国营粮食库存充足率98%,城乡快速公交车推广覆盖率65%,中小学政论课开设率82%,高等教育人才缺口率35%”。我敲了敲木槌,会议厅瞬间安静下来,清了清嗓子说:“今日议事会,主要议两件事:一是‘均平三十周年’纪念活动方案,二是全国教育资源优化,尤其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大家有想法尽管说,咱们以民生为根本,以实效为标准,不搞虚的。”
话音刚落,赵文昌就率先举起手,他起身时西装袖口的纽扣泛着光,语气带着几分兴奋:“议事长,各位代表,‘均平’纪年自启用至今已三十年。这三十年里,咱们从粮食短缺到库存充足,从马车代步到公交、地铁通城乡,民生改善有目共睹。如此重要的节点,该搞一场隆重的阅兵仪式!去年是大明成立60周年阅兵,今年均平三十周年再办一次,既能展示明军新列装的装甲装备——比如陆军第三师刚到的新型坦克,又能提振民心,让百姓看到咱们的实力,还能震慑那些还没揪出来的**分子,让他们不敢再动国营粮食、明币的歪心思!”
他话音刚落,会议厅里泛起小声议论,工人代表们大多皱着眉,农民代表们也交头接耳——方叔悄悄跟旁边的黄村社员刘大伯说:“俺们更想让孩子有学上,阅兵看一次新鲜,不如多培养几个懂技术的大学生实在。”
我看向老王,他正低头跟身边的工人代表嘀咕,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工装袖口——去年60周年阅兵,他作为国营机械厂的技术骨干,全程参与了装备维修,对阅兵的人力物力消耗再清楚不过。见我目光投来,老王立刻站起身,声音洪亮得盖过议论声:“赵代表,俺反对搞阅兵!”
这句话让会议厅瞬间安静,赵文昌愣了愣,下意识地问:“王代表,为啥反对?这可是纪念均平三十年的大事。”
“大事得办在百姓心坎上!”老王往前迈了一步,从工装口袋里掏出个磨得发亮的笔记本,翻开里面密密麻麻的记录,“去年刚搞过60周年阅兵,光是装备运输、场地布置就调了不少人力,公社里的壮劳力去当志愿者,耽误了半个月的农活;国营工厂停工三天,赶制阅兵用的彩旗、标语,影响了农机生产。今年再搞,一是重复浪费,二是没摸到百姓的需求——俺们厂的工人跟俺说,现在最愁的是没人懂新技术,新到的锂电池生产线,因为缺懂编程的技术员,开了半个月才达到满产;东海县的方叔也跟俺抱怨,快速公交车的光伏充电站坏了,得从京北派技术员过去,来回折腾三天,社员们运粮都得绕远路。”
老王把笔记本往桌上一拍,语气更坚定:“这说明啥?说明咱大明缺人才,缺受过高等教育、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与其花力气搞阅兵,不如新立礼部,牵头举办‘第一届大明全国高等教育学府招生考试’,再搞个‘高等自学考试’,让想读书的人都有机会,让公社、工厂都能有可用的人才——这才是纪念均平三十年最好的方式,比看十次坦克都让百姓踏实!”
方叔立刻站起来附和,手里举起粮本,粮本上还夹着新麦的样本:“王师傅说得太对了!俺们东海县公社,粮囤管理缺人——新上的智能测湿仪,说明书全是专业术语,没人看得懂,只能靠老经验摸,前儿差点把潮麦混进干粮囤,损失了两百斤;农机维护也缺人,播种机的齿轮坏了,公社里没人会修,得从县城请师傅,花了五十明元不说,还耽误了三天播种。要是能有大学生来公社,教俺们用测湿仪、修农机,比啥纪念活动都管用!”
刘大伯也跟着点头,他从草帽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纸条,上面是黄村社员的联名诉求:“俺们村种的黄瓜、番茄,想通过地铁运到城里卖,可没人懂保鲜技术,运过去一半都蔫了;想搞个小型加工厂,磨面粉、做红薯干,没人懂生产流程,只能眼睁睁看着好东西卖不上价。要是高等教育能教这些,俺们就算凑钱,也得让孩子去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