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平二十八年四月十八,千叶县的晨雾还没散尽,茶园里就飘起了茶农们的歌声——“四月采茶忙,路通心不慌”,调子是花省传统的采茶调,词却是新填的,唱的是盼了多年的乡村硬化路。我站在千叶县议事会的二楼露台,看着明军士兵牵着警犬在街道上巡逻,他们的迷彩服沾着晨露,步伐却依旧整齐;不远处的茶园里,几个茶农正骑着D1电动摩托车往工地送材料,车斗里的水泥袋上印着“大明民生工程”的红色字样,车把上挂着的竹篮里,还放着刚热好的玉米饼——那是给施工队准备的早饭。
陈峰将军站在我身边,胳膊上的绷带换了新的,脸色比昨天好了不少,手里攥着道路硬化工程的进度表,笔尖在“四月底开工”那行字上画了个圈:“议事长,昨晚施工队已经把第一批碎石运到了山茶村,今天上午就能开始铺路基;茶园村的百姓还自发组织了‘护路队’,说要帮着看着材料,不让人搞破坏。”他指着远处的工地,那里已经竖起了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着“修民生路,圆百姓梦”,风吹过横幅,声音猎猎,像在呼应茶农们的歌声。
我接过进度表,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每个路段的负责人、工期、材料用量,甚至连“茶农运输队的调度时间”都标得清清楚楚——陈峰总是这样,做事滴水不漏,去年在法兰西加盟省负责古堡安防时,他连“游客高峰期的每十分钟巡逻路线”都规划得明明白白。“辛苦你了,”我拍了拍他的肩膀,“不过还是要注意安全,军事管制虽然还在,但那些人没被抓到,肯定还会有动作。”
话音刚落,露台下方的街道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明军士兵的喝问:“站住!出示你的通行证!”我和陈峰对视一眼,立刻快步下楼——按军事管制规定,千叶县所有人员进出都需出示由明军和议事会联合签发的通行证,无故拦停,必然是发现了异常。
走到议事会大门外,只见两名明军士兵正将一个穿黑色连帽衫的男人按在墙上,男人的帽子掉在地上,露出一头杂乱的黑发,他的右手还攥着一把黑色的手枪,枪口朝下,却没来得及上膛。“议事长!陈将军!”带队巡逻的明军连长赵刚跑过来敬礼,手里拿着从男人身上搜出的东西,“我们在茶园路巡逻时,发现这个人鬼鬼祟祟地盯着议事会大门,拦住他时,他突然掏枪,还好我们反应快!”
我看着被按在墙上的男人,他的脸涨得通红,眼神里满是慌乱,却还在挣扎:“你们凭什么抓我!我是来办事的!”赵刚把搜出的东西递给我——一张皱巴巴的千叶县议事会工作证,上面写着“内纪司主事 林茂”,还有一张手绘的议事会楼层分布图,图上用红笔圈出了陈峰办公室的位置,旁边还标注着“上午九点,陈峰必到”。
“林茂?”陈峰皱起眉头,语气里带着惊讶,“你不是县监察局内纪司的主事吗?负责监督工程资金使用的,怎么会在这里?”林茂的头垂得更低了,声音却依旧强硬:“我……我就是路过,这枪不是我的!是有人陷害我!”
“是不是陷害,查了就知道。”我转头对赵刚说,“把他带到明军临时审讯室,全程录音录像,通知全国监察局和都察院的人过来,一起参与审讯——另外,加强议事会周边的巡逻,扩大排查范围,我怀疑他不是一个人。”
审讯室设在明军的临时驻地,是一间改装过的会议室,墙上挂着《大明审讯规范》,桌上摆着录音笔、执法记录仪和一台银色的仪器——那是明军最新配备的“记忆回溯仪”,按《大明刑事诉讼法》规定,用于重大刑事案件审讯,需经全国监察局批准,能在不伤害被审讯人身体的前提下,还原其近期的关键记忆,确保供述真实。
上午十点,全国监察局派来的审讯专家李梅、都察院御史王磊准时抵达,林茂被带进来时,手脚都戴了手铐,却还是一副抵赖的样子,坐在椅子上不肯说话。“林茂,”李梅拿出他的工作证,放在桌上,“你身为县监察局内纪司主事,负责监督民生工程,却携带枪支在议事会周边游荡,意图谋害陈峰议事长,按《大明刑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这是故意杀人未遂,最高可判处死刑。你现在如实供述,还能争取从轻处理。”
林茂的手指在膝盖上抠着,眼神闪烁,却依旧沉默。王磊拿出那张手绘地图,放在他面前:“这张图是你画的吧?上面的笔迹和你之前提交的工程监督报告笔迹一致,我们已经做过笔迹鉴定。还有这把枪,枪身上的指纹只有你一个人的,你还想抵赖?”
见林茂还是不说话,李梅看向我:“议事长,申请启动记忆回溯仪吧,按程序,您签字就能批准。”我接过审批表,笔尖在“批准人”那栏落下名字——我知道,这不是滥用权力,而是为了尽快查清真相,防止还有人策划新的袭击,毕竟千叶县的道路硬化工程明天就要开工,不能再出任何岔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