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瓶里躺着九枚上品聚气丹,温润的光泽裹着内敛的药香,在昏暗的丹房里格外显眼。姜逸没急着收进储物袋,而是拿在手里转了转 —— 这炉丹药不止是修炼资源,更像块敲开 “科学修仙” 大门的石头,让他心里那点不确定,彻底变成了笃定。
但科研人的本能从不让他沉湎喜悦。他指尖一凝,在心里唤系统:“调刚才炼丹的全量数据 —— 炉温曲线、灵力输出记录,还有关键节点的炉内物质扫描图,都要。”
【数据调取中…… 炼丹过程分析报告生成完毕。】
虚拟界面弹出来,三条曲线看得清清楚楚:代表目标温度的红线直挺挺的,实际炉温的蓝线初期跟疯了似的上下跳,和红线差了一大截;代表灵力输出的绿线更是磕磕绊绊,像新手开车的油门。好在中后期蓝线慢慢 “贴” 向红线,只是遇到外界风一吹、或者最后凝丹时,还是会晃几下。
“控温精度不够稳啊。” 姜逸摸着下巴,跟点评实验数据似的嘀咕,“动态响应时超调量太大,积分环节虽然把稳态误差拉小了,但响应速度太慢。还有我这灵力输出,跟帕金森似的,太生涩了。PID 参数(P=2.5, I=0.1, D=0.8)肯定不是最优解,得再整定。”
他用意念把这些记进系统的【数据化炼丹日志】,标上 “第一次 PID 控温实验记录”,连曲线波动的原因都备注得明明白白 ——“第 12 分钟波动:柴火添多了,灵力没跟上”“第 30 分钟凝丹偏差:灵力突然泄了半分,疑似经脉适应问题”。
“要是有个实体记录仪就好了,能直接画温度 - 时间曲线,总靠系统扫描和脑子记,还是不够直观。” 这念头一冒,又牵出个新需求:得搞个基础的传感装置,不然数据记录太麻烦。
复盘完,姜逸才想起正事:内门考核还有几天,他手里还剩点材料 —— 尤其是王执事克扣的那包劣质货,正好用来试另个想法。
“系统给的离心萃取原理,试试用灵力场模拟离心力!”
原理简单,做起来却难。得有容器装药液,还得让灵力场稳定转起来。姜逸在丹房里翻箱倒柜,最后找出个厚实的陶碗,还有个扇火用的破蒲扇。
“陶碗当转子,蒲扇…… 改改当驱动?” 他盯着蒲扇眼睛亮了 —— 小时候玩过竹蜻蜓,直升机旋翼不也是这原理?
他拆了蒲扇叶片,用藤皮绑在细木棍一头,做成个迷你螺旋桨;另一头固定住陶碗,一个手摇式离心机就成了。看着挺像那么回事,就是粗糙得要命。
“系统,扫扫这玩意儿,评估下转速和分离因子。”
【结构扫描完成…… 警告:材质强度不足,连接处松动。手动摇动最高转速预估<300 转 / 分钟,离心力微弱,分离效果差,且有高速解体风险,不建议使用。】
姜逸叹了口气,早知道这是个玩具。但搞科研哪有一步到位的?他抓了点劣质赤精矿砂,加水调成糊倒进陶碗,握住木棍使劲摇。
“呼呼呼 ——”
螺旋桨转起来,整个装置 “嘎吱嘎吱” 响得牙酸,还晃得厉害,像随时要散架。摇了几十下,姜逸胳膊都酸了,停下一看 —— 陶碗里的矿砂糊就底层有点深色沉淀,淡得几乎看不见。
“果然不行,转速和稳定性都差太远。” 他放下装置,脑子却没停,“要么用‘旋风术’符箓当动力?要么搞个齿轮增速机构?”
他把 “研发实用灵能离心机” 列成下一个重点项目 —— 这可不是随便玩玩,是把科学仪器概念搬进修仙界的第一步,比多炼几炉丹重要多了。
接下来两天,姜逸没再开炉。白天打坐练气,试系统给的《基于代谢动力学与能量守恒的灵力转化方案》。这方法跟传统修仙完全不一样,不搞 “感悟天地” 那套虚的,把人体当能量转换机:控制灵气摄入的速率和路径,让经脉按特定频率振荡,再优化体液循环,把灵气转灵力的损耗降到最低。
一开始他练得手忙脚乱,呼吸节奏总错,经脉还疼了好几次。但适应后一摸脉门,眼睛都亮了 —— 灵力增长速度,真比原主那套笨功法快了点!
“科学方法论果然有用!” 这点进步让他更兴奋,练得更起劲了。
练气之余,他要么在系统里模拟优化 PID 参数,要么画符箓、琢磨阵法 —— 他想搞个自动控温装置,不用一直盯着炉火。期间还去了趟宗门坊市,拿一枚上品聚气丹换了空白符纸、朱砂和几块下品灵石。旁人看着纳闷:这 “炸炉狂魔” 不换材料,换这些破烂干啥?
没人知道,姜逸是在为 “工具革新” 攒家底。他几次出门,也没逃过注意:有人看见他换资源时跟坊市老板讨价还价,思路清晰得很;王执事克扣材料反被怼的事也传开了,版本越传越邪乎,最后都成了 “姜逸现在可不好惹,连王扒皮都敢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