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光阴,在南洋湿润的海风与四季不败的绿意中,悄然而逝。它足以抚平一些尖锐的伤痛,让深刻的思念沉淀为心底温润的玉石;也足以让新生的希望抽枝展叶,绽放出令人欣慰的花朵。
又是一个岁末。咸湿的海风裹挟着喧嚣的烟火气与隐约的欢歌,吹拂着槟城港。夜幕早已垂下,深蓝色的天幕如同巨大的天鹅绒,上面缀满了碎钻般的星辰,清晰得仿佛触手可及。港口停泊着各式船只,灯火通明,倒映在漆黑如墨、微微起伏的海面上,被拉伸出长长的、摇曳的光带,与天际星河交相辉映。海面上偶尔掠过几尾跃出水面的飞鱼,银亮的身影在光影中一闪而过,随即又坠入水中,激起一圈圈细碎的涟漪,将那些摇曳的光带揉成更温柔的光斑。远处,归航的渔船正缓缓驶入港口,船头悬挂的渔灯在风中轻轻晃动,像极了游子归家时手中紧握的指引,甲板上堆放着新鲜的渔获,咸鲜的海味随着海风飘散开来,与岸边小贩叫卖的沙爹烤肉、椰浆饭的香气交织在一起,酿成独属于槟城港岁末的烟火气息。
最大的那艘船,便是“拾光号”。它经过了数次维护和改造,外观更显沉稳流畅,船身原本浅褐色的木质纹理在海风与时光的打磨下,沉淀出更深邃的色泽,如同一位历经沧桑却依旧挺拔的老者。此刻,它也披上了节日的灯饰,一串串暖黄色的琉璃灯泡沿着船舷蜿蜒闪烁,在船身两侧勾勒出优美的弧线,船尾悬挂着一盏巨大的红色灯笼,灯笼上用金线绣着“拾光”二字,在夜色中格外醒目。船舷边还系着几串彩色的贝壳风铃,海风拂过,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如同一位盛装的贵妇,宁静地卧在波光粼粼的港湾里,等待着一场热闹的盛会。
甲板上,正举行着一场小而温馨的跨年晚会。基金会的工作人员、船上的核心船员、以及几位相熟的侨领和学者齐聚一堂。长桌被精心布置过,桌布是淡雅的米白色,上面铺着一层细碎的白色茉莉花瓣,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长桌上摆满了南洋风味的各色点心、水果和饮品:金黄酥脆的炸香蕉裹着椰丝,咬一口满是香甜;软糯的娘惹糕层次分明,椰香与椰糖的味道在口中慢慢化开;新鲜的山竹、榴莲、芒果堆成小山,色泽鲜亮诱人;饮品既有冰镇的椰子水,也有温热的拉茶,还有几瓶从欧洲进口的香槟,满足着不同人的口味。留声机播放着轻柔的爵士乐,黑胶唱片转动时发出轻微的“滋滋”声,与人们的谈笑声、酒杯碰撞的清脆声响交织在一起,气氛融洽而愉悦。
角落里,几位船员正围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聊着过去一年的航行经历。老船长李叔手里端着一杯威士忌,脸上带着笑意,向身边的年轻船员讲述着某次遭遇海上风暴时,“拾光号”如何凭借坚固的船身和船员们的默契配合化险为夷。“那时候浪头快有船身一半高了,我掌舵的手都在抖,但看着兄弟们都坚守在岗位上,我就知道,咱们肯定能挺过去!”老船长的声音带着几分激动,年轻船员们听得聚精会神,眼中满是敬佩。不远处,基金会的两位研究员正拿着一本厚厚的古籍,低声讨论着“根脉”系列下一个文化研究项目的方向,书页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他们对侨文化传承的热忱。
林星晚端着一杯香槟,倚在船舷边,望着远方。她穿着一件珍珠白色的改良及膝旗袍,旗袍上用银线绣着细密的缠枝莲纹样,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外罩一件柔软的浅灰色开司米披肩,披肩的边缘缀着一圈细小的珍珠,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长发在脑后松松挽起,用一支素雅的玉簪固定,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优美的颈部线条,颈间戴着一条细细的铂金项链,吊坠是一枚小巧的船锚造型,那是黄砚舟在他们结婚一周年时送她的礼物。三年的时光并未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反而褪去了最后一丝青涩,增添了几分成熟女子特有的沉静风韵与从容气度。只是那双望向远方的眼眸,在灯火映照下,比星辰更深邃,里面盛着过往,也映着当下——有寻找“拾光号”时的奔波与忐忑,有与黄砚舟重逢时的惊喜与悸动,也有如今安稳生活里的幸福与温暖。
这三年,发生了太多事,每一件都如同散落的珍珠,被时光串联成一串璀璨的项链,珍藏在她的记忆深处。
基金会运作良好,在林星晚和黄砚舟的共同打理下,规模逐渐扩大,从最初只有十几人的小团队,发展到如今拥有上百人的专业机构。“根脉”系列已成为代表南洋华侨文化的标志性品牌,不仅推出了一系列以侨文化为主题的书籍、纪录片和文创产品,还成功举办了多场侨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其中,纪录片《南洋侨影》更是在国际纪录片节上获得了奖项,让更多人了解到南洋华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些成果不仅为基金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更深远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许多年轻的华侨后代通过“根脉”系列,重新认识了自己的祖辈,找到了文化的归属感;一些濒临失传的侨乡传统技艺,也在基金会的扶持下得以传承和发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