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圆盘”的顺利回归,如同在暗流涌动的上海投下了一颗定心丸,但也像点燃了一根更危险的导火索。它被秘密安置在黄浦江畔、由“星际理事会”完全掌控的一处地下研究中心。这里戒备森严,融合了当今最顶尖的物理防护与从萨玛拉扎技术中初步解析出的能量屏障,堪称固若金汤。
研究中心内,日夜灯火通明。卡尔·施耐德带领着他精心挑选的、绝对忠诚的科研团队,几乎是不眠不休地投入了对圆盘的深入研究。巨大的隔离室内,那悬浮于能量场中的金色圆盘缓缓自转,表面符文流转,散发着恒定而温暖的光芒。各种精密的探测器环绕周围,小心翼翼地捕捉着它最细微的能量波动和信息辐射。
“不可思议……真是不可思议!”卡尔常常一边盯着屏幕上瀑布般流下的数据,一边激动地搓着手,用德语混杂着中文喃喃自语,“它的能量输出如此稳定,结构如此完美,仿佛本身就是宇宙法则的一部分!我们目前所能理解的,恐怕只是它最表层的皮毛。但要建立起全球性的‘伴星’能量监测与协调网络,这圆盘,就是不可或缺的‘总调度室’和‘稳定器’!”
与此同时,黄砚舟肩上的担子也愈发沉重。他频繁往返于上海、南京,甚至通过秘密渠道与欧美一些对理事会持友好态度的科学家、开明政要接触,竭力游说,试图构建一个超越国家与民族界限、以守护地球为共同目标的“伴星”能量监测网络。这无疑是在挑战旧有的国际秩序和列强们的霸权美梦,每一步都走得如履薄冰。他需要平衡各方势力,化解猜忌,展现诚意,同时又要牢牢守住理事会,尤其是萨玛拉扎核心技术的独立性与主导权,其中的艰难与压力,可想而知。
回到老宅时,他常常是眉宇间带着挥之不去的倦色。林星晚总是默默地为她备好热茶,轻轻替他按摩着紧绷的太阳穴。无需多言,她便能感受到他肩上的千钧重担。
“谈判不顺?”她轻声问,指尖带着抚慰的力量。
“阻力很大。”黄砚舟闭着眼,靠在椅背上,声音带着沙哑,“威尔逊那些人明里暗里的阻挠自不必说,便是有些看似友好的国家,也藏着分一杯羹的心思。都想掌控‘伴星’的力量,却少有人真正关心这力量该如何用于守护……有时想想,真觉得心累。” 只有在最亲密的妻子面前,他才会偶尔流露出这片刻的脆弱与疲惫。
林星晚将温热的茶杯递到他手中,柔声道:“欲速则不达。砚舟,你已做得极好。改变旧有的观念非一日之功,只要我们坚持做正确的事,一步步来,总会看到转机。别忘了,我们身后,还有卡尔,有小满,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同志。” 她的安慰,如同涓涓细流,总能滋润他干涸的心田。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一日,黄砚舟刚从一场与法国领事的艰难会谈中脱身回到理事会总部,机要秘书便送来了一封看似普通的航空信件。信封是常见的港式样式,落款处用娟秀的钢笔字写着寄件人信息——“香港大学物理系,陈景明”。
“景明兄?”黄砚舟微微一愣。陈景明是他早年在欧洲留学时的同窗挚友,两人在物理学和哲学上曾有过许多深入的交流,后来陈景明选择回到远东,在香港大学任教,致力于东西方科学的融合研究,两人虽天各一方,但偶有书信往来,情谊并未淡薄。
他拆开信封,抽出里面的信笺。信纸是港大专用的稿纸,上面是陈景明那熟悉的、略带潦草却力透纸背的字迹。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黄砚舟的眉头渐渐锁紧,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
信中的前半部分,陈景明以他一贯富有感染力的笔调,描述了他近来在研究东南亚古代群岛文明(特别是苏门答腊和爪哇一带的早期遗迹)时的一些惊人发现。他提到,在某些极为古老的石刻和传说中,反复出现了与“星辰坠落”、“天外指引”以及一种“能与大海和星空对话的蓝色晶体”相关的记载。起初他以为这只是原始部落的神话幻想,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并结合了一些零星的、不被主流学界重视的考古发现,他越来越怀疑,那并非虚构,而极有可能指向一个早已湮没在历史中的、与外星文明(他谨慎地称之为“超古代智慧”)存在接触的史前文明遗迹!其技术特征,与他从黄砚舟偶尔在信中提及的“萨玛拉扎文明”的只言片语,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然而,信件的后半部分,笔调陡然变得急促而隐晦。陈景明写道,近几个月来,他隐约感觉到自己的研究似乎引起了某些不明势力的关注。有陌生人在他住所附近徘徊,实验室似乎被人潜入过,虽然未丢失重要物品,但笔记有被翻动的痕迹。更令他不安的是,他通过一些私人渠道得知,日本驻港领事馆下属的某个“文化研究机构”,以及一些背景复杂的日本商人,突然对他正在研究的这个课题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多次试图接触他,威逼利诱,想要获取他的研究资料和初步定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