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凡点点头,仔细浏览着清单:特制防水耐压外壳、高容量电池组、定制声学发射模块、太阳能充电板、锚泊系统组件……这些都是他根据系统解锁的【区域性海洋生态资源扫描仪】的技术原理,拆解后化整为零准备自组装的“长期水下监测阵列”的部件。
他不可能完全依赖系统直接兑换成品,那太显眼了,通过现实手段“研发”出来,才是长久之计。
“做得很好。”
林凡赞许道,“另外,以‘研究深海网箱周边水文环境’为名,向市里的海洋环境监测站申请购买一批他们淘汰下来的旧式温盐深仪。我们需要一些‘明面上’的科研设备。”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林凡的策略很清晰,用公开的、合理的科研活动,掩盖其对目标深水区的核心监控目的。
接下来的几天,林凡白天处理渔场和网箱的日常事务,指导阿明进行东星斑的投喂和健康观察,晚上则一头扎进临时改造出来的小工作间,借助系统提供的微弱指引和自身钻研,开始组装第一个试验性的“声呐浮标”。
这个过程并不轻松,许多知识超出了他现有的认知,他不得不翻出购买的电子工程和海洋探测方面的书籍,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气运值在这样专注的学习和“研发”中,缓慢而坚定地增长着。他感觉到,系统似乎在鼓励这种基于自身努力的知识应用与创新。
——
一周后,在一个无月的夜晚,海面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
林凡和阿明驾驶着小艇,悄无声息地来到了目标深水区的边缘。
这里远离常规航线,寂静得只能听到海浪拍打船舷的声音。
“位置确认,水深175米。”
阿明压低声音,看着GPS定位仪。
林凡点了点头,小心翼翼地将第一个组装好的声呐浮标放入海中。
浮标入水后,自动调整姿态,下方的锚块带着传感器缓缓下沉,最终悬停在预设的深度。
浮标主体则隐藏在水下几米处,仅留出伪装的海洋废弃物外观和不起眼的太阳能板在水面附近。
“启动自检……信号传输正常,加密频道连接成功。”
林凡操作着带来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来自浮标的第一个数据包。
虽然精度远不如系统直接兑换的【区域性海洋生态资源扫描仪】,但足以监测到该区域较大型物体的移动和水文的异常变化。
他们花了半夜的时间,在祭坛海域周边的几个关键节点,陆续投放了另外三个浮标,初步构成了一个简易的三角监测网络。
“好了,现在我们在这片海里,有了一双不会眨的眼睛。”
林凡合上电脑,长长舒了一口气。这种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觉,比单纯依赖运气更让他安心。
返航途中,林凡对阿明交代:“监测数据会加密传回村里的服务器,你和小玲负责日常监控,设定好预警阈值。有任何异常,比如有非我方船只长时间停留、或者监测到大型不明水下目标,立刻通知我。”
“明白!”阿明郑重应下,他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但也更加兴奋。
跟着凡哥,总能接触到这些新奇又厉害的东西。
——
声呐监测网络布设完成后,林凡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之前的节奏。
他每天查看渔场和网箱的情况,关注金纹珍珠贝的生长,学习新的养殖技术,气运值也在稳步提升。
然而,平静之下,暗流涌动。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小玲急匆匆地找到正在渔场检查龙须菜长势的林凡。
“凡哥,监测系统触发了一次二级预警。”小玲将平板电脑递给林凡,“二号和三号浮标同时监测到,在祭坛海域东南方向约两海里处,有一个水下目标以较高速度移动,轨迹异常,不像普通鱼类。持续了约十五分钟后消失。”
林凡看着屏幕上显示的信号轨迹图和数据分析,眉头微蹙。
目标的移动模式带有明显的人为操控痕迹,很可能是“万洋渔业”派出的小型自主水下潜航器(AUV)。
“他们果然没死心,而且行动更加隐蔽了。”
林凡沉吟道,“通知阿明,近期巡逻时格外注意那片区域,但不要主动靠近,避免打草惊蛇。我们继续观察,记录他们的活动规律。”
他意识到,与“万洋渔业”的较量,已经从明面上的对峙,转向了更深层次的水下侦察与反侦察。
对方在找什么?仅仅是祭坛吗?还是也察觉到了那深海中异常的生物信号?
——
又过了几日,林凡迎来了一个【黄金】气运日。
他没有选择冒险去未知深海,而是决定做一次“压力测试”。
他召集了阿明和部分核心队员,驾驶着“海丰号”,前往已经相对熟悉的“林氏一号”渔场边缘,一处他早已通过系统【初级渔场勘测罗盘】标记过,但从未公开开采的备用资源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